本报记者 李芸红 文/图
7月3日,“2025太谷古城古建筑测绘暑期联合工作营”开营仪式在山西太谷古城无边寺广场举行。来自全国20所高校的200余名建筑学科师生参加了仪式。
“太谷古城历经1400余年沧桑,城内拥有20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34处不可移动文物及18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联合工作营的核心任务正是为太谷古城的建筑遗产建立详实、准确的‘身份档案’和‘健康记录’。这不仅是基础性工作,更是专业性、前瞻性的保护行动,意义重大。”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郭普庆在开营仪式上说。
本次活动由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晋中市太谷区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指挥部联合主办,是近年来国内规模最大的古建筑测绘学术实践活动之一。
对古城20余处古建系统性测绘
仪式结束后,师生们对古城测绘点进行了先期参观,随后的7天里将对太谷古城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开展系统性测绘。
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遗产保护学科的核心实践环节,是遗产保护的基石和“第一份档案”,亦是连接历史研究与现代技术的重要桥梁。山西作为中国古建筑遗存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境内现存元代以前木构建筑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而太谷古城是山西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城市格局基本延续明清时期形态,学者董鉴泓、阮仪三曾将其与平遥并称为“我国封建时代城市中的特例”。
本次联合工作营依托太谷古城深厚的建筑文化底蕴,通过实地测绘实践,培养学生对传统建筑形制、构造技艺与空间美学的深度认知。在传统测绘方法的基础上,联合工作营引入数字测绘技术,构建开放共享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地方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专业支持。
据介绍,联合工作营将对太谷古城内20余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开展系统性测绘。测绘选点涵盖宋代安禅寺大殿、无边寺白塔,明代鼓楼、文庙、城隍庙、县衙建筑群及清代晋商民居、票号、私家园林等典型建筑遗存。通过为期7天的实地测绘、数字化记录与成果交流,为古城保护提供精准的测绘资料和科学的保护建议。
多手段为遗产保护提供学术支持
“2025太谷古城古建筑测绘暑期联合工作营”参与的院校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山东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兰州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南理工大学、云南大学、南阳理工学院、山西农业大学、湖北工程学院、太原学院、晋中信息学院,共计20所院校建筑遗产保护方向的师生。这不仅仅是一场学术交流,更是校际合作的新模式探索。
“联合工作营已发展为跨校协同的创新范式,更成为同学们验证理论、实操训练的行走课堂。”正如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汤诗旷教授所说,“山西太谷丰厚的建筑遗产,是解读中国建筑史的活教材;数字测绘技术与传统方法的融合,将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库,为地方遗产保护提供学术支持”。
活动期间,各高校师生将分组开展建筑外业测绘与成果评议和交流。组委会将安排3场专业学术讲座,由清华大学、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的专家就古建筑测绘历史、测绘要素、技术方法及遗产保护理论等专题进行系统讲解。同时设置多次联合评议汇报等环节,确保参与师生能够深入掌握古建筑测绘的核心方法与理论,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能力。
为太谷古建打造“数字身份证”
太谷古城作为拥有1400多年建城史的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其建筑遗产承载着晋商文化的发展脉络,是研究中国北方传统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本次联合工作营的举办,不仅为古城的科学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建筑院校师生搭建了难得的实践平台。
“通过这样的平台,可以让学校之间在科研与技术创新上有更多的交流。”“看古建,还得来山西。”参与此次活动的学生表示。
通过实地测绘与研究,参与师生将深入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筑类型的风格形式、结构特征与营造技艺,深度感知形制之美、技艺之精、空间之韵,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其价值。
联合工作营闭幕式还将举行成果汇报会暨古城保护研讨会,汇集各院校的测绘成果与保护建议,为太谷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学术支持,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