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云云
日前,太原理工大学“弘礼千佛,云裳西境”实践队走进临汾市隰县的禅宗寺院小西天,开启了为期七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探寻文旅融合战略下,这座“中国悬塑艺术博物馆”的蜕变与新机。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四绝’中的‘悬塑之绝’,被称为‘中国悬塑艺术博物馆’,‘悬塑绝唱’……”每日清晨,身着蓝色队服的队员们便伫立在景区入口,为游客讲解核心景观的历史渊源。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秩序的维护者——提醒游客轻声参观、守护文物原貌,将“保护为先”的理念融入每一句解说中。从解答“悬塑为何能保存百年”的好奇,到回应“如何预约深度游览”的疑问,队员们的日程表被排得满满当当,却也在游客的笑脸与感谢中收获了成长:曾经礼仪课上略显生硬的手势,如今已自然化作指引的弧度;面对数十人围观,从最初的紧张忘词,到后来能从容延伸讲解细节。“礼仪不只是规范,更是对文化的敬畏、对游客的共情。”一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
除了讲解,实践队的足迹还遍布景区各个角落。他们与实习导游聊“如何用年轻化语言讲好古刹故事”,听景区负责人谈“让悬塑艺术活在当代的使命感”,向游客收集“对文旅体验的期待与建议”。“在这里,文化传承不是课本上的概念,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实践。”一名队员说,这些对话让他们读懂了小西天的 “变与不变”——不变的是文物的厚重底蕴,变化的是文旅融合带来的传播新渠道、体验新场景。
讲好古建故事探寻文旅融合新路径
2025-07-16 07版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