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汉富
近日,晋中信息学院“达灵”乡村振兴团走进大同市灵丘县,从解码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到入户传党情;从探访百年非遗,到在实践中探寻生态振兴密码。短短几天的实践调研,串联起“达灵”与灵丘的双向奔赴,写满青春与乡土的碰撞,勾勒着振兴路上的生动图景。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走进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以“四个一”实践方案,即“一场宣誓、一次参观、一堂微课、一份感悟”系统开展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践,追寻那段在民族存亡关头,由悲愤点燃、用胜利书写的壮丽篇章。
作为团中央联合地方政府共同推进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项目,“童心港湾”旨在通过家访、校访及主题活动,为孩子们打造温暖的成长家园。在灵丘县东河南村“童心港湾”,为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团队成员精心策划了非遗体验活动,细致讲解了扎染技艺的历史与工艺,手把手指导孩子们捆扎、浸染。“每一道褶皱都是独特的艺术语言,希望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团队成员刘祺瑞说道。
红色走访对话老党员,赓续信仰薪火。“这枚勋章是1979年颁发的,当时我们在前线……”团队成员走访了入党55年的老党员刘培仁,听他讲述那段峥嵘岁月中的故事,深切感受到老一辈共产党员的初心与坚守。他们还围绕经济来源、健康状况等与老人促膝长谈,并协助整理了家务。
东河南村花灯制作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团队成员深入该村,特邀花灯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系统学习了花灯的历史渊源、精湛工艺与丰富文化内涵,并在其指导下,制作了融入校徽、书院徽等元素的花灯,让青春创意与古老技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团队成员还在灵丘罗罗腔剧团后台体验了勒头勾脸、穿戴戏服头饰等传统妆造环节,零距离感受这项国家级非遗艺术的传承故事与幕后坚守。
此外,团队成员还特别邀请当地有机农产品企业负责人段卫国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研究生刘宇、王乐,深入介绍了农业合作社在有机种植、加工环节的实践探索,了解了科学实验与应用先进技术对提升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性。
实践调研勾勒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7-16 08版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