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7-16
大同黄花之畔的别样“星光”
2025-07-16 13版 社会


  本报记者 王新嫄 通讯员 陈少华
  
  盛夏时节,随着夕阳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桑干河畔的天际线,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的万亩黄花地渐渐被柔和的月光覆盖。此刻,这片孕育着希望的田野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夜采黄花。
  “唰唰唰……”夜色中传来有节奏的轻响。唐家堡村村民唐万轻捏黄花的底部,轻轻一旋,一朵完整的黄花便落入篮中。
  为了确保黄花的品质,采摘工作必须在夜间进行。“因为高品质的黄花是未开放的花蕾,一旦见到阳光,黄花会迅速盛开,其经济价值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赶在黄花绽放前完成采摘。”唐万说。
  凌晨2时30分,万籁俱寂,唐家堡村的夜空已经闪烁着点点星光,那是500多名采摘工头上佩戴的射灯。
  而在黄花田的两端,由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大同市云州区供电公司太行黎明金牌共产党员服务队和青年突击队组成的“两队”成员,正在紧锣密鼓地为照亮黄花田做准备。
  “大家加把劲,争取30分钟内让所有灯光亮起来!”“两队”成员苑云龙高声喊道。
  刚刚完成紧急抢修任务的他,顾不上休息,便带领李军、张全生等8名队员,亮出了“秘密武器”——三盏180瓦、5盏50瓦的应急照明灯,1台400千瓦的发电车和2台7.5千瓦的发电机。
  “一二三,亮灯!”刹那间,在灯光的映射下,万亩黄花田宛如灯火闪耀的足球场般壮观。
  而在云州区另一端的吉家庄村,战斗号角吹响得更早——晚上22时,数百盏头灯已然在田间亮起。为了抢摘最鲜嫩饱满的花蕾,制成对时效要求近乎苛刻的“冰鲜黄花”,300多名采摘工必须争分夺秒。
  田埂上,国网大同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联合云州区供电公司的“两队”成员们正专注地围着两架M300大型无人机忙碌着。
  “接口方向确认无误,一定要绑扎牢固,跟着无人机的移动轨迹移动线盘。”无人机班班长高筑反复检查着无人机与电源线的连接点。
  “准备完毕,准备试飞!”高筑果断下令。伴随着旋翼的轰鸣,承载着明灯的2台无人机缓缓升空。一人控制无人机航线,另一人负责同步收放供电线缆,确保灯光跟随移动。
  “亮了!效果非常好!”明亮的灯光下,饱满的黄花蕾清晰可辨。
  大同市现有黄花26万亩,国网大同供电公司始终将服务当地黄花产业用电及百姓需求放在首位,先后为唐家堡村、吉家庄村等63个行政村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38.4公里,为供电区域内的350多处机井提供了稳定的动力电源。
  对此,大同花倾城田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旗深有感触:“企业现有黄花菜全自动生产流水线2条、冷库1000平方米,年加工黄花新菜1800吨,到处都是用电的地方,企业从没有因电力问题影响生产。”
  在国网大同供电公司“两队”成员的守护中,一盏盏彻夜不灭的灯光遍布花田,宛如天空别样的“星光”,让“忘忧草”真正绽放为绚丽的“致富花”。
  夜色渐退,晨曦微露。一篮篮金黄的黄花菜驶入了渐亮的晨光,奔向收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