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茹霞 通讯员 王高峰 赵国鹏
在晋能控股集团盛泰煤业百米深的井下巷道,机电一队生产一班的9名机电工人肩负着副井提升机、井下供电系统等“矿山动力心脏”的运维重任。从用扳手拧螺丝的传统检修到在屏幕前调参数的智能管控,这支平均年龄38岁的队伍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煤矿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篇章。
当“自动化减人、智能化增效”的号角吹响时,这个班组率先打破“老煤矿吃老本”的思维定式。两年间,他们完成井下变电所无人值守改造、架空乘人装置自动化升级等8项重点工程,用沾满油污的双手托举起矿山的智能未来,成为千米井下当之无愧的“智能铁军”。
师徒传帮带 磨出真功夫
采访中,班组长崔培棋拿着砂纸为青工小李演示接触器触点打磨技巧:“力道轻了磨不干净,重了伤本体,得像给玉石抛光那样拿捏分寸。”这个有着10年电工经验的“老把式”,深知机电运维既是技术活,更是需要手感的“经验活”。
针对班组内3名 “科班出身但实操不足”的年轻人,崔培棋把废旧开关改造成“故障模拟器”,人为设置了线路短路、保护器失灵等12类常见故障,让他们轮流拆解排查。2020年入职的小姬对此感触极深:“刚来的时候连电缆头都压不好,崔班长带着我在变电所蹲了3天,从剥线长度到绝缘包扎,每个细节都用记号笔标在电缆上示范。”如今,小姬已能独立完成智能控制柜调试,成长为班组技术骨干。
班组每周三的“三学活动”雷打不动:学《煤矿机电设备检修标准》、析历年故障案例、研智能化系统原理。8名青工在两年内全部考取了电工职业资格证,在多次机电技能比武中斩获佳绩。这种“老带新”的传帮带机制,让技术在手掌的温度中代代相传,也让班组始终保持着技术活力。
毫米级管控 守牢安全线
生产一班的《隐患排查台账》上,2024年5月12日的记录格外醒目:“主排水泵电机轴承温度38℃,较昨日升高3℃,处置人杨国光,已停机加注润滑脂。”这个看似微小的温度变化,在包机人老杨的警觉下,最终避免了因轴承缺油导致的电机烧毁事故。
“机电设备管理差不得毫厘。”崔培棋的办公桌上,一本翻得起了毛边的《煤矿安全规程》里,关于设备运行参数的条款用红线标了又标。他牵头制定的 “包机考核办法”将110台设备划分为9个责任区,实行“机长负责制”。从副井提升机的钢丝绳槽磨损量(误差不得超0.5毫米),到高压开关的整定值(偏差不能达5%),每个数据都被精准记录在“一机一档”中。
去年雨季,东翼采区突然透水,主排水系统需满负荷运转。生产一班全员驻矿72个小时,每小时记录一次水泵压力、流量数据,通过精准调整运行频率,确保水位始终控制在安全线以下。靠着这种“小题大做”的管理,班组全年排查整改隐患237条,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为矿山安全生产筑牢了“铜墙铁壁”。
创新破难题 智改结硕果
走进盛泰煤业井下中央水泵房,昔日机器轰鸣的场景已被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取代。这个由生产一班主导改造的无人值守系统,如今可自动根据水位启停水泵,每年减少井下作业人员12名。而这背后,是他们啃下的无数块“硬骨头”。
2022年,智能化改造初期,该班组遭遇了“数据孤岛”难题:不同厂家的设备通讯协议不兼容,监测数据无法统一上传。崔培棋带着大学学自动化的小姬,在废旧设备堆里找零件、测参数,用两周时间自制出协议转换器,在不增加硬件投入的情况下,硬生生打通了数据传输的“肠梗阻”。
架空乘人装置的升级更显巧思。这个被矿工称为“猴车”的设备,过去需要专人值守启停。该班组在机头机尾加装了红外传感器,沿途铺设了光纤,当矿工进入感应区,设备便会自动启动;离开后30秒,自动关停。这项改造不仅降低了30%的电力消耗,还减少了设备磨损,每年节约维护费用8万余元。
副井提升机更换工程中,该班组创新采用“新主机+旧配电”方案,精准对接63条线路,在保障安全性能的前提下节约改造成本120万元,且比计划提前3天完成调试。17项小改小革里,有用废旧钢筋网制作的电缆吊挂架,让线缆检修效率提升50%,节约材料成本1.8万元。
如今,这支 “智能铁军”仍在砥砺前行,正如崔培棋常说的:“千米井下的每度电、每台设备,都是我们写给矿山的答卷。”在煤矿智能化转型的征程上,他们的脚步永远坚定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