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7-21
以文学为光 照亮童心世界
2025-07-21 07版 奋斗者·正青春


  本报记者 刘琴 实习生 王凯茹
  
  从深耕文学的“追光者”到创新课堂的“聚光者”,再到传递温暖的“发光者”,在今年的暑期实践中,长治学院中文系汉语言专业学生、“太行星火志愿服务团”核心成员江怡婷让文学真正成为照进孩子心灵的光。
  
  追随光 在文学与实践中积蓄力量
  
  初入大学,江怡婷怀揣着对学生工作的热忱加入中文系团委组织部。“当时就想多做点儿事,既能锻炼自己,也能为老师和同学分忧。”凭借严谨负责的态度和扎实表现,一年后她担任部长。
  在中文系团委组织部的两年里,江怡婷统筹协调各类团学活动,处理繁杂的日常事务,每项工作都力求细致周全,让她赢得了师生的认可,先后荣获“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成为大家信赖的学生干部。而在组织部积累的经验,也为她后续开展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
  江怡婷非常热爱文学,喜欢在图书馆古籍部翻阅泛黄的诗集,也爱在笔记本上写下对经典之作的感悟。2024年10月,在长治学院图书馆“人生如逆旅,经典伴我行”第三届大学生书评大赛中,她凭借对《百年孤独》的深刻解读获得了二等奖;2025年5月,她又在“典耀中华,赓续文脉”经典诵读大赛中摘得一等奖。
  去年暑期,在金口学校的社会实践中,江怡婷发现孩子们对诗词、故事特别好奇。“很多学生会背诗句,却不明白其意思;知道故事结局,却不会思考背后的道理。”于是,她开始探索如何让文学教育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文学的温度。
  
  成为光 让文学在课堂上绽放光芒
  
  今年6月30日至7月6日,江怡婷参加了“青衿文韵,童梦文坊”夏令营活动。活动面向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教学内容聚焦孩子们耳熟能详的诗词作品与童话故事。“诗词选取了‘诗仙’李白笔下描绘山水意境和送别友人的诗作,童话故事则聚焦《丑小鸭》《爱丽丝梦游仙境》这两部经典。”江怡婷希望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体悟朋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
  教学中,“趣味性”与“教育性”的平衡是江怡婷关注的核心。讲解诗词时,她没有照本宣科解释字义,而是将李白生平轶事、诗作创作背景融入其中:讲《赠汪伦》时,讲李白与汪伦的友情故事,让他们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背后的真情;讲《望庐山瀑布》时,通过展示庐山瀑布图片,让孩子们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同时,她还配上具象图片再带着情感诵读,让孩子们在声情并茂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最具创意的是拼贴诗制作环节。江怡婷将李白诗句中的关键词打印在彩色卡片上,让孩子们自由组合,创作属于自己的“诗句”。“有的孩子把‘明月’‘清风’‘山’拼在一起,说这是‘李白看到的夜晚’;有的孩子把‘朋友’‘酒’‘笑’拼起来,说这是‘他们和好朋友玩耍的样子’。”这个游戏不仅让孩子们记住了诗句,更激发了想象力。
  夏令营结束时,童话剧舞台上满是成长的惊喜:第一天连自我介绍都羞于开口的孩子,勇敢地演绎角色;一开始只会机械念词的孩子,能带着感情融入剧情中。几天里,从怯生生到敢于表达,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作,孩子们的蜕变正是“以文育人”最生动的体现。
  
  散发光 让文学的温度持续传递
  
  “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文学启蒙所蕴含的强大力量。”夏令营结束后,江怡婷在实践总结中写道。她说:“传统的培养模式更侧重于‘如何教课文’,而我们此次探索的方向则是‘如何让文学活起来’。”
  回到学校后,江怡婷把实践经验整理成教案,分享给“太行星火志愿服务团”成员。“希望这些方法能帮到更多人,让更多孩子感受到文学的乐趣。”她还在班级分享会上讲述了实践故事,鼓励同学们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文学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里,更应该走进生活,尤其是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如今,江怡婷正在准备一篇关于儿童文学教育的论文,希望从理论层面总结实践感悟;同时策划下一次志愿服务活动,计划将经典名著改编成适合孩子们的绘本剧。
  “我想让文学成为照进孩子心灵的光,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传递这份光的人。”江怡婷说,星光不负赶路人,只要朝着光的方向前行,终会让更多人感受到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