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7-28
探寻非遗与红色文化之美
2025-07-28 07版 校园


  本报记者 张丽 通讯员 李小芬
  
  近日,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非遗解码,滹沱红迹”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学院团委副书记李小芬的带领下,来到忻州市定襄县开展了为期六天的深度实践。实践团以“传统文化赋能红色基因传承”为核心,将红色历史探寻与非遗体验深度融合。
  首站来到国家级抗战遗址西河头地道战遗址,实践团成员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红色研学。规模宏大、设计精巧的地道系统,无声诉说着定襄军民在极端艰苦条件下抗击日寇的非凡智慧与不屈精神。在幽深曲折的地道中,实践团成员实地察看浸透硝烟的湿冷土墙,体验当年军民“地下生活、地上战斗”的艰辛场景,深刻理解了“以地作甲、以洞为刃”的生存智慧。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切回望,更是一次对初心使命的深刻叩问。
  离开西河头地道战遗址后,实践团开启了非遗探寻之旅,先后拜访了“乡村工匠”安淑娟、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襄面塑(花馍)”传承人董晶、定襄县农民画协会主席张先花、澄泥砚传承人刘国伟,并在多名非遗传承人与民间艺人的指导下,动手体验传统技艺与红色文化的碰撞。
  六天的“非遗解码,滹沱红迹”之旅,实践团成员将 “西河头地道战”这一红色符号艺术化呈现与传播,探索了如何以非遗技艺为媒,创新性表达与传播红色文化,实现了红色基因与传统技艺的生动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