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7-28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课堂中锤炼本领
2025-07-28 07版 校园


  本报记者 赵云云
  
  近日,中北大学 “兴乡神池 青春助农”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了为期8天的实践活动,团队以“探寻农韵神池,绘就振兴画卷”为核心,将理论学习与实地实践相结合,在乡村振兴的实践课堂中锤炼本领、贡献力量。
  在神池,实践团深入当地特色企业。在天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探究神池羊肉优势,理解“生态优势转产业优势”逻辑;在合什得胡麻油企业,了解到当地胡麻富含营养,虽受种植规模制约,但以精细化加工打造高端产品;在茂胜圆兄弟月饼企业,见证月饼串联产业链价值,利用“前店后厂+直播带货”模式助农增收。团队成员用镜头和笔记为赋能方案积累了素材。
  实践脚步不止于企业发展,更延伸至乡村。实践团深入荣庄子村与段笏咀村,探寻脱贫攻坚与乡村蝶变路径,了解到两村通过多元经营与产业链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宽增收路。团队成员跟着老师傅学做“中北大学”字样月饼,体会到“非遗手艺是乡愁,更是生产力”,月饼能串联胡麻种植产业链,也可成乡村文旅的“流量密码”。此外,团队成员还通过入户走访与问卷调查,了解村民的电商认知现状。
  在段笏咀村,实践团走进村内党建公园,循着红色脉络,在历史与现实交融中感悟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内涵,许下“以青春之我,筑乡村之兴”承诺,将红色精神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紧密相连。
  此外,实践团走进神池县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化身主播,结合实景介绍了沙棘原浆、神池麻花等特产,讲述了制作工艺与文化底蕴,助力农产品营销。
  实践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感言:“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羊圈里的饲料配方、油坊里的压榨技艺、村民手机里的电商订单。我们的专业知识,要长在泥土里、用在需求上,这才是青年该有的模样。”此次活动,是乡村振兴的深度调研,更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课程,为神池的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也让中北学子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了成长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