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钰钦
酷暑来临,蚊虫孳生,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迎来发病高峰。7月25日,省卫健委、省疾控局发布提醒,建议公众从出行、居家、外出三方面做到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
据了解,传播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元凶是伊蚊或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瓶罐、废旧轮胎、花盆等小型积水容器均是伊蚊孳生的“温床”。伊蚊活跃于日出前后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食量大,吸血时间长。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均起病急,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痛、肌痛及头痛等症状,基孔肯雅热更易导致严重的关节痛。两种病例以轻症为主,无特效药物和疫苗,以防蚊隔离和对症治疗为主。目前来看,两种病均可防可控,无人传人迹象。预防蚊虫叮咬,即可减少发病。
省卫生健康委、省疾控局建议公众从三方面做好防蚊灭蚊措施。在出行方面,前往南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及广东佛山等地旅游、工作前,需及时关注目的地疫情情况,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避免感染;近期有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旅居史者,返回后应主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叮咬史。在居家方面,要定期清理家中及周边的积水容器,及时疏通沟渠、排水槽,填平洼地,防止积水;水养植物定期换水洗瓶(至少每周一次);储水容器应严密加盖,废弃轮胎需打孔放水或遮雨堆放整齐;房间安装纱门纱窗和蚊帐,可使用蚊香、灭蚊拍、防蚊灯等进行驱蚊。在外出方面,户外活动,尤其是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跃时段,要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在暴露皮肤及衣物上喷涂有效驱蚊剂,按照说明书定时补涂;尽量避免在树阴、草丛、竹林等蚊虫孳生地附近长时间停留。
我省建议公众从三方面预防蚊媒传染病
2025-07-28 12版 健康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