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云霞 通讯员 马赫迪
瞰黄河、踏龙门、寻非遗、续薪火、探古建、悟初心……近日,太原师范学院薪火相传实践团在运城市河津市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非遗体验、文化探访、红色研学等多元形式,让青春力量与传统文化碰撞交融,在行走中传承文化薪火,在实践中厚植文化自信。
乘舟泛游赏千古风流
活动首站,实践团来到黄河大梯子崖。峭壁间,蜿蜒的石阶如巨龙盘踞,脚下是黄河亿万年冲刷的印记,抬头可见崖壁与天光交织的壮阔。大家拾级而上,黄河如金色绸带在晋陕峡谷间奔涌东去,千古风流尽收眼底。随后,实践团乘舟泛游,耳畔似有黄河号子的余韵回响,眼前尽显“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切身感受到母亲河滋养一方水土的磅礴生命力。
次日,实践团走进因“鱼跃龙门”传说得名的龙门村,探寻乡土中国的蜕变密码。在龙门村展馆,泛黄的老照片与崭新的规划图并排陈列,诉说着村庄从“靠河吃河”到“产业兴村”的跨越:泥泞土路变硬化巷道,破旧农房换楼房公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村民脸上的笑容满是获得感。农耕文化展区,犁、耙、纺车等老物件静静陈列,实践团成员轻抚这些承载祖辈智慧的工具,仿佛触摸到了乡村发展的脉络。
循着千年窑火的温度,实践团走进河津固镇窑,在非遗传承人王国强的讲述中,解锁釉下彩瓷器里的文化密码。随后,实践团成员为十二生肖瓷坯涂色,用斑斓色彩诉说青春与非遗相遇的故事。
参观学习探红色文脉
走进固镇村董其武将军纪念馆,实践团依次参观了9个展厅,从“生平贫寒,立志报国”的初心,到“报效军旅,抗日勋将”的热血;从“和平起义,开国功臣”的抉择,到“主政绥远,革新除害”的担当;从“赴朝作战,保家卫国”的坚守,到“参政议政,为国为民”的奉献;从“人间真情,学习楷模”的温度,到“红色家风,宝贵财富”的传承,再到“遗风遗物,精神长存”的永恒,全方位触摸董其武波澜壮阔的一生,沉浸式感受信仰的力量,让红色文脉在青春探寻中续写传承新篇。
走进龙门吕氏砖雕琉璃厂,实践团见证砖雕从素胚到经1300度烧制、上彩釉成为琉璃的奇妙过程。触摸着精美琉璃制品,实践团成员感受着匠心的温度,领悟传统技艺传承的密码,琉璃薪火在青春探访中熠熠生辉。
通过攀登河津九龙公园九龙塔,实践团在登高望远中饱览城市风貌;参观塔畔的河津发展历史展览馆,于驻足间触摸历史脉络,让青春的脚步丈量河津古今交融的独特韵味。
活动最后一天,实践团奔赴河津市真武庙,在登临间触摸历史脉络,饱览山河盛景,让人文与自然之美在青春足迹里沉淀传承。
为期七天的实践之旅,对于实践团成员而言不仅是一次文化探寻之旅,更是一场青春与历史的对话。大家纷纷表示,将带着这份独特感悟继续前行,吸引更多青年以青春之力赓续文化血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青春对话河津红 赓续血脉再出发
2025-07-31 08版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