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7-31
“稻蟹混养”生态模式打开乡村发展新赛道
2025-07-31 12版 社会


  本报记者 陈彤
  
  7月30日,记者从太原市晋源区了解到,在晋源区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晋祠镇今年首次引进“稻蟹混养”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让土地的增收潜力得到充分释放,推动水稻产业踏上了提质“加速路”、迈向了发展“新赛道”。
  连日来,索村、野庄村等地的稻田里一片繁忙景象,蟹苗投放工作正有序进行。一幅稻苗茁壮、蟹影灵动的生态图景在田间悄然铺展……
  晋祠大米素有“北稻之冠”美誉。近年来,晋祠镇与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积极对接,并先后组织人员赴宁夏、朔州等地开展调研交流,学习先进育秧经验,培育优良品种,率先引进稻蟹共生技术,在王郭、赤桥、索村、花塔、新庄等7个村开展稻蟹混养种植试验。
  “稻蟹混养”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稻田的经济效益,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系统,还提升了晋祠大米的品质和口感,实现米香里带着蟹鲜味、肥蟹中氤氲着稻香气。
  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肥,该模式另一亮点就是可实现蟹逐水道而生。水道三面环稻田,空间被放大了数十倍,形成了一条生态之流,没有了水产养殖的废水,只有稻禾浸润的清泉在水稻里生生不息。
  近年来,晋祠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优质特色水稻种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引导村集体在传统水稻种植的基础上拓宽增收途径,进一步提升村集体发展农业产业致富的信心。据统计,今年晋祠镇发展稻蟹共作生态稻田面积达760亩,预计可产稻谷77万余斤、稻蟹11万余斤,实现产值1500余万元。
  从千年贡米的历史传承,到稻蟹共生的创新实践,如今,晋祠镇正以智慧农业为笔,以生态循环为墨,让“晋祠大米”和“稻田蟹”的美味飘得更远、故事传得更广。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锦绣图景正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