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8-01
一抹“志愿红”温暖就医路
2025-08-01 06版 志愿周刊


  本报记者 刘家进
  
  盛夏时节,走进山西省人民医院门诊大厅,总能看到一抹抹鲜亮的“志愿红”穿梭其间——身穿红色马甲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在自助机前、导诊台旁、楼宇之间忙碌奔走。有的为患者解答疑问、指引就诊方向,有的协助年长者挂号报到、打印检查结果,还有的耐心安抚就诊者的紧张情绪。这一张张青春面孔,正在用热情与行动,温暖着患者的就医路。
  今年6月以来,为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青年大学生搭建走进社会、践行责任的实践平台,省人民医院团委联合门诊部以改善患者体验为切入点,开展了门诊导诊志愿服务活动。一个月以来,这项服务已在门诊一线落地生根,不仅让更多青年在实践中成长,也为患者的就医之路增添了一份温暖与便利。
  
  从“心”出发 温馨服务
  
  “设立这项服务的初衷,是希望更多青年志愿者在服务中历练、在实践中成长,也希望通过青春力量的注入,不断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省人民医院团委副书记张婷介绍,门诊接待的患者大多来自周边市、县,其中不少是老年人,面对智能设备常常手足无措。志愿者的加入,不仅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焦虑,也让他们感受到智能化的便捷服务和全新的就诊体验。
  为了让大学生志愿者尽快适应岗位,医院开展了系统化岗前培训,内容涵盖医院科室分布、导诊流程、自助服务机操作及服务礼仪等多个方面。
  张婷介绍,这项志愿服务从启动之初便获得广泛关注,暑期以来已累计吸引来自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高校的80余名大学生加入,平均每天有10余名志愿者分布在门诊各层服务点位,以饱满的热情协助患者,成为医患之间沟通的重要纽带。
  
  收获成长 沉淀担当
  
  “我是长治人,暑假期间留在太原,看到招募信息后第一时间就报了名。”来自山西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张金磊在岗位上服务了半个多月,主要负责医院东区三层A区的自助服务点,协助患者挂号、报到、缴费、打印报告单。
  “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懂得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张金磊说,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这也是一次锤炼党性、体悟责任的过程。
  作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他注意到医院一楼有一架钢琴,便主动提出招募同学开展志愿演奏,希望通过音乐舒缓患者的焦虑。“返校后,我会继续动员更多同学参与医院的志愿服务,用艺术为医疗空间注入更多人文关怀。”张金磊说。
  中北大学“仁心微光”暑期社会实践团也为医院带来了青春力量。这支由12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还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为医院提出了多个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我们建议完善自助服务机的文字指引,标明‘无需取票、直接候诊’等提示语,医院很快就采纳了。”队长刘灿阳介绍,他们还尝试从系统交互的角度出发,提出更优化的操作界面设计方案,甚至设想未来接入AI大模型,实现更智能的导诊辅助。
  
  医校合作 赋能实践
  
  “大学生志愿者的加入,不仅带来了活力,更是注入了年轻人的视角。”省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申丽表示,这些年轻人在服务过程中更有激情,更贴近患者,沟通更顺畅,收集意见也更全面真实,他们的观察力和亲和力正是医院提升服务的关键助力。
  为了让更多青年在实践中成长,也让这份青春力量持续为医院发展注入新动能,更好地回馈社会,医院一方面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收集一线反馈,持续优化门诊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高校专业与医院业务的深度融合。“我们希望可以和更多院校合作,将医院打造成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把学生所学真正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申丽介绍,有的大学生提出开发“医学+AI”导诊小程序的设想,让她看到了未来深度合作的广阔前景。
  目前,省人民医院正着手构建一套标准化、可持续的志愿服务体系,包括导诊服务流程标准、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及高校合作路径等,力求形成医教协同、互促共赢的实践育人模式。“我们希望这些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真正理解职业的意义、岗位的要求,提前在实践中培养职业素养、人文情怀和科研意识,在他们内心种下责任与担当的种子。”申丽说。
  
  点点微光 汇聚成炬
  
  不少大学生志愿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将这段经历分享给更多同学,带动更多青年走进医院、走进社会,在服务中积累经验,在奉献中锤炼品格。
  正如一名志愿者所说:“最初,我们是为完成一次社会实践而来,现在我们更希望把这份‘仁心微光’传递下去,照亮更多人的就医之路。”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导诊志愿服务团队也将持续发挥青春动能,在点滴实践中助力医院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让志愿服务精神温暖患者的就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