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丽娟
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9项、省级项目139项,校级项目年均立项400项,每年参与学生近6000人次……这一串串数据的背后是山西大学以“挑战杯”为平台,科创育人,服务学生全面成长,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取得的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山西大学全国“挑战杯”的战绩中已拥有特等奖3项,主体赛、黑科技、揭榜挂帅、红色专项等国家级奖项101项。同时,该校团委也多次荣获“优胜杯”“优秀组织奖”。
作为山西省第一所全国“挑战杯”发起高校,20年来,山西大学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持续完善“挑战杯”竞赛组织体系,形成了全校共创、全员共赛的格局,为科技强国建设孵化创新人才。
“一杯两赛”培育科学精神
“挑战杯”即“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被誉为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以及举办地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它涵盖两个相互独立的竞赛项目:“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展现了青年大学生挑战梦想、追求卓越的青春信念。
2004年,山西大学团委率先在本校举办了首届“创新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形成了山西大学“创新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西大学“创新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隔年举办的新机制,填补了我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空白,促进了我省“一杯两赛”格局的形成。
近年来,山西大学团委以“挑战杯”为龙头,重点培育青年学子的科学精神,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业潜能,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组织学生参加以“挑战杯”“创青春”等为代表的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重点赛事,承办省级“兴晋挑战杯”竞赛,打造以“创新挑战杯”竞赛、“渊智杯”创业大赛、“创客”大赛、“新态”软件大赛等为代表的校级精品赛事,构筑起国家、省、校三级科创赛事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优,以赛促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截至2024年,山西大学参加“挑战杯”竞赛的作品近1500件,创业计划团队1077支,参与人数10余万,先后荣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3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22项和三等奖46项,省级奖项307项。
强化顶层设计 激发竞赛热情
“学校把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纳入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和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工作体系。”山西大学团委副书记柳阳说。
为推动全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山西大学成立了由校党委领导牵头,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社科处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各学院成立相应的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服务和支持。
山西大学团委把科创育人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主动承办省级赛事、持续主办校级赛事,定期举办“创业”论坛、“创业大讲堂”“青年科学家与青年学子共话成长”系列活动和“新青年,汇创新,绘梦想”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交流会等,邀请以知名校友为主体的知名企业家、青年创业导师和优秀创业典型等分享创新创业历程,传递创新理念,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引导青年学子主动投身创新实践,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实施差别化引导:一年级学生以参观、主题宣讲、展示活动为主,增强感性认知;二、三年级学生以竞赛参与为主,注重专业知识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四年级学生以创业设计、团队组建为主,突出创新质量与水平。针对不同学科学生,坚持特色化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热点,侧重开展社会调研,提出政策建议;理工类聚焦行业需求和技术难点,突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艺术类突出专业特色,侧重作品创作、外观设计与跨学科融合。通过分类指导,扩大青年学子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覆盖面。
搭建参赛平台 优化资源整合
在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山西大学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对41项学生学科竞赛进行系统梳理,按照“超级、一级、二级赛事”的标准进行分级规划,为不同学科学生搭建参赛平台。实验室、研究室、科研设施等向学生开放,从经费、物品、器材、场地、指导教师等多方面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抓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衔接的同时,把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作为成果培育的重要抓手,抓好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山西大学团委牵头制定《山西大学实施育人实施方案》,把寒暑假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创业实践作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依托,提供源头活水和检验平台。
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体系中,山西大学团委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积极推进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建设,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类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各院系团组织结合实际打造了知行小屋、科创工作坊等特色品牌,不断拓展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阵地。
此外,山西大学团委还探索了一套有效的创新教育模式,紧扣教育实践环节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推动教学管理改革,在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培养方案个性化、教学内容基础化、学生学习主体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管理科学化等方面起到辅助作用。
注重创新实践 孵化科技人才
近年来,山西大学建设了168个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山西大学团委依托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山大艺道国家众创空间和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支持38个学生创业团队入驻,提供企业注册、法律咨询等服务,打通创新创业活动项目的成果培育、孵化和技术转化通道。山西大学团委还积极与教学、科研部门协调,向本科生开放60余个实验室,每年接纳学生3000余人,每年列支300万元支持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
为推进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山西大学出台专门规定,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工作,根据获奖等级记入岗位绩效考核,适当发放奖励绩效,并纳入教师职称晋升评审条件,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同时,推动实施“弹性学习年限制度”,允许在校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开展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创新创业纳入第二成绩单,并在评先评优、推免保研等方面予以认定加分;设立专项奖学金,对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
20年来,山西大学“挑战杯”竞赛已发展为山西大学学生科技创新的普及性大赛,并形成了以“创新挑战杯”为重点的系列科技赛事,通过以赛促创,激活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让学校真正成为培育科创发展、强国建设人才的“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