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8-04
支教播撒希望 青春赋能乡野
2025-08-04 08版 校园


  本报记者 刘琴 见习记者 路诗洁
  
  今年暑期,长治学院两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深入乡村一线,以教育为帆启迪孩童心智,以创新为翼助力乡村发展。
  其中,物理系支教队聚焦乡村教育,通过多元课程播撒知识火种;中文系支教队则采用“助学+助农”模式,在服务乡村中践行责任担当。
  
  趣味课堂启心智 温暖陪伴润童心
  
  物理系星火暖“羊”暑期支教队前往长治市沁县漳源镇中心校羊庄小学,以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为乡村儿童搭建起成长平台。
  队员们精心设计了多领域、多形式的趣味课堂。科学课上,“可乐遇盐”的奇妙反应、非牛顿流体的特性展示等实验让孩子们惊叹连连;美术课上,孩子们用五彩斑斓的画作尽情展现无限想象力;手工课上,彩纸在孩子们指尖翻飞,形态各异的动物折纸作品悄然成形;数学课上,队员们将数学知识融入数字游戏,孩子们在闯关挑战中轻松解开一道道数学谜题;舞蹈课成了欢乐的海洋,孩子们在轻快活泼的乐曲中跟着队员们晃动手臂、挪动脚步,学得格外认真。
  课间时光,丢沙包游戏火热进行。队员们与孩子们分成两队,在沙包的来回抛掷间敏捷闪躲,清脆的笑声与加油声交织在一起,串联起大小伙伴的欢乐时光。
  此外,支教队还将红色教育融入课程,通过趣味动画和绘本故事讲解党旗、党徽的含义,结合王二小、张嘎等英雄故事,使红色基因浸润童心;组织学唱《我和我的祖国》、绘制主题画作等活动,引导孩子们树立爱国情怀与理想信念。
  针对乡村儿童安全防护需求,队员们以“故事化教学”形式开展防溺水主题班会,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强化安全意识;同时,队员们十分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尤其注意留守儿童心理状态,通过一对一访谈、团体辅导等形式,提供情感支持与心理疏导,帮助孩子们建立积极心态。
  此次实践既为乡村教育补充了优质资源,也让大学生在教学中深化了社会责任感,实现了“教学相长”的实践目标。
  
  助学助农相结合 青春力量促发展
  
  同一时期,中文系暑期支教队奔赴长治市上党区桥沟村开展了社会实践。他们深入乡村、贴近村民,在支教教学、乡村探索与技能学习中收获成长,更对乡村发展与基层教育有了深刻感悟。
  抵达首日,队员们便开启对这片土地的探索之旅,沿着桥沟村蜿蜒的村路前行,青山环抱、绿树成荫,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花草的清香。
  除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桥沟村的特色项目也让人眼前一亮。该村依托当地资源打造的生态采摘园里,鲜嫩蔬果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光泽;民俗体验区保留了传统乡村风貌,老房子、旧农具承载着岁月记忆,让大家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气息。
  在桥沟村精神文明建设基站,支教队开展了为期数日的教学活动。结合当地儿童年龄和知识结构精心设计了多样化课程。文化课聚焦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查漏补缺,通过个性化辅导巩固所学知识;科普课以故事化讲解、简易实验为载体,拓宽儿童视野;艺术课程则针对乡村艺术教育资源薄弱的现状,开设美术、音乐等课程,提升儿童的审美与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成为孩子们的挚友。通过课后访谈、游戏互动等方式与孩子们建立信任,在了解儿童成长困惑的同时,传递积极向上的成长理念。
  同时,为更好地了解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支教队联动当地资源开展了“助农实践”。队员们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系统学习了直播带货技能,随后深入生态采摘园、民俗体验区等场地,通过直播形式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与乡村旅游资源,在实践中理解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的内涵。
  队员们表示,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虽短暂,却收获颇丰,既深化了对乡村教育现状的理解,也体会到青年参与乡村建设的责任与价值,为后续服务基层积累了实践经验。未来,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