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茹霞
晋城市陵川县古郊乡“小青翘”团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这支以20名到村工作大学生为主力,联合20余名90后、00后年轻干部组成的队伍,在乡党委的支持下,挖掘乡土好货、传播民俗文化、宣讲惠民政策,通过电商直播为乡村发展开辟了新赛道。古郊乡古郊村报账员、村委会主任助理杨子芮,是这支队伍中最活跃的身影之一,她用镜头架起深山与外界的桥梁,让太行山的馈赠顺着网络走出大山,她的故事是“小青翘”们扎根乡土、绽放青春风采的缩影。
从“笨嘴拙舌”到“直播熟手”
2022年刚入职时,杨子芮还是个习惯与报表、文件打交道的“政策笔杆子”。当乡党委提出组建直播团队时,这个从未面对过镜头的姑娘,硬着头皮报了名。“第一次直播前,我对着镜子练了一下午,可一开播,连‘黑木耳’都差点说成‘喝木耳’。”回忆起初次直播亮相,她至今都觉得脸颊发烫。
转机出现在北京电商专家的特训营里。深夜的会议室里,连翘茶的苦涩混着键盘敲击声,成了杨子芮记忆里最深刻的背景音。专家拆解爆款案例时,她在笔记本上写满密密麻麻的笔记:“要讲山货背后的故事”“用网友的语言说家乡话”。为了打磨话术,她和队友们互相扮演“刁钻网友”模拟问答,常常练到嗓子发哑。乡里的领导坐在角落安静地听,眼神里的鼓励让她明白:这条路闯出来,就是乡亲们的新盼头。
三个月后,杨子芮的直播间有了新变化。她不再死记硬背脚本,而是能自然地说出“山核桃油是用村里新榨油机榨的,连机器都是我们和村民一起挪进油坊的”;面对网友“是不是真的土鸡蛋”的质疑,她会拉着郎大爷出镜:“您看,这鸡棚里的稻谷,都是大爷自己种的。”从“政策语言”到“直播话术”的转变,背后是一颗始终没变的心——让乡亲们的日子像连翘花一样红火。
成绩背后是整个团队的付出
为了让山货“走出去”,杨子芮和队友们跑遍古郊乡的沟沟坎坎。他们走进潘家掌村的庭院中蜂养殖示范点,用镜头记录下村民房前屋后的闲置空间如何变身养蜂场,看采蜜人从整齐排列的蜂箱里取出沉甸甸的蜜脾;蹲在木耳大棚里,拍摄菌丝生长的细节;在连翘采摘季,跟着村民凌晨上山,拍下带着露水的花朵如何变成茶叶。“网友买的不只是产品,是太行山的故事。”杨子芮说,他们的短视频《太行山里的青春印记》系列,用二十四期内容展现乡村四季,全网播放量突破50万,让“古郊”这个名字成了网友心中的“诗与远方”。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整个团队的付出。选品会上,他们为“哪款核桃油更适合做赠品”争得面红耳赤;物流不通时,乡里协调车辆帮忙送货;包装设计遇到瓶颈,驻村工作队请来专业设计师指导。“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是整个乡的人拧成一股绳。”杨子芮说,当看到村民高兴地数着卖山货的钱,盘算着给孩子买新书包时,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琐碎服务为乡村注入“养分”
元宵节的古郊村广场上,锣鼓喧天。杨子芮举着手机穿梭在人群中,拉着村里老艺人出镜,听他们讲锣鼓点里的门道;凑到灶台边,展示刚出锅的黄米糕,蒸腾的热气让直播间里的观众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年味。这是“小青翘”团队的另一个使命:让乡土文化“活”起来。
除了民俗直播,他们还把镜头对准红色历史。在太行山脉深处,那场名为《号兵出征——送别》的实景剧上演时,杨子芮用镜头记录下“母送子、妻送郎”的感人瞬间。她采访老战士的后代,听他们讲述“以号当枪”的故事;跟着剧组排练,捕捉演员们为还原历史细节反复打磨的过程。直播那天,弹幕里满是“向先烈致敬”“想去现场看看”的评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红色记忆有了新的传承方式。
杨子芮还和队友们邀请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走进直播间,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解政策;收集村民的难题,在镜头前协调解决;甚至教大家维修家电、急救等知识。琐碎的服务就像给乡村注入的“养分”,让日子慢慢变好。
如今,杨子芮早已习惯了“双脚沾泥、镜头带光”的生活。清晨,她踩着露水拍炊烟;午后,在直播间里吆喝山货;傍晚,帮村民解决直播时收到的售后问题。她的青春,就像古郊漫山遍野的连翘花,扎根在泥土里,绽放在阳光下。她说,乡党委的支持、团队的协作、乡亲们的信任,都是她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