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雷赫
在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黄云的名字与 “责任”“担当”紧密相连。从放射科的青涩医者到介入学科的领军者,多年从医路,他身披30斤重的铅衣,在辐射环境中完成691台年度手术;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填补长治地区多项介入技术空白;他以党员初心践行医者使命,用仁心仁术守护晋东南百姓的生命健康,书写了一部扎根乡土的“生命答卷”。
一张胸片定初心 从迷茫走向坚定
刚毕业,黄云怀揣着对医学的憧憬,走进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那时的他,每天重复着拍片、写报告的工作,机械感渐渐消磨着初入行的热忱。“难道一辈子就和胶片打交道?”他不止一次问自己。
转折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午后。一名患者拿着他出具的胸片报告前往北京求医,返回后特意找到黄云,激动地说:“北京的专家夸您的报告比他们拍得还清楚!”原来,黄云诊断的中心型肺癌,凭借清晰的影像质量和规范的结论,得到了国内顶尖专家的高度认可。
“那一刻突然明白,哪怕是一张片子、一份报告,都可能决定患者的生死。”这次“意外之喜”像一盏灯,照亮了他的从医路。从此,他对着胶片的时间更长了,写报告时字斟句酌,连标点符号都反复核对。“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们,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这句朴实的话,成了他坚守至今的准则。
一次学习下决心 从学徒变成先锋
2006年,作为科室骨干,黄云被派往北京医院进修。站在国内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前,他第一次见到MRI、PET-CT等“高精尖”仪器,也目睹了顶尖专家如何用精准诊断为患者指明方向。“差距太大了,但也更坚定了我要为家乡百姓学真本事的想法。”
2011年,医院引进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决心开展介入诊疗。黄云再次背起行囊,奔赴北京协和医院——这里是国内介入医学的高地。在协和,他像个小学生,从消毒铺巾的角度、穿刺进针的力度学起。介入手术需要穿30斤重的铅衣防辐射,北京的盛夏闷热难耐,他常常从清晨8点站到深夜,手术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有次连续做了5台手术,脱下铅衣时,后背能拧出水来。”回忆起那段日子,黄云笑着说。高强度的训练让他迅速掌握了肿瘤消融、血管成形等核心技术,体重掉了20多斤,手上磨出的茧子成了“勋章”。2012年2月,他带着一身本领归来,在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首例介入手术,让患者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先进诊疗技术。
一生追求为人民 从个人成为团队
“介入治疗不能只有我一个人会,要让更多患者受益。”黄云深知,学科发展靠的是团队。他主动向院党委请缨,牵头组建介入团队。起初,不少年轻医生对这项新技术心存畏惧,他就手把手带教,从理论讲解到模拟操作,再到术中指导,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
为了让团队跟上前沿步伐,他每年都选派医生外出进修,还定期邀请北京、郑州的专家来院坐诊授课。在他的带领下,科室从“一个人战斗”发展到拥有12名医护人员的专业团队,先后开展了肝硬化门脉高压介入治疗、糖尿病足微创开通等20多项新技术,填补了长治地区多项空白。
“以前晋城的患者要跑到北京做的手术,现在在我们这儿就能做。”黄云的话语里满是自豪。2022年,介入血管外科门诊和病区正式成立,就诊患者覆盖晋东南地区,2024年手术量突破691台,较十年前增长了30倍。科室连续多年获评“先进科室”,成了医院的“金字招牌”。
“黄主任,这是一点儿心意,您一定要收下!”一名患者家属硬要塞来红包,被黄云婉言谢绝,“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您把信任交给我们,就是最好的礼物”。这样的场景,在他的从医经历中屡见不鲜。
作为有着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黄云始终把“为人民服务”刻在心里。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他主动帮着申请救助基金;看到农村来的患者不懂流程,他会亲自带着去挂号、做检查。“我是农村出来的,知道老百姓看病难。”他常对科室人员说,“我们多跑一步,患者就少受点罪”。
在他的影响下,团队形成了“不收红包、不拿回扣”的风气,医患关系像家人般温暖。一名接受肝癌介入治疗的老人说:“黄大夫不仅救了我的命,还总想着给我省钱,这样的好医生打着灯笼都难找。”
从放射科医生到介入学科带头人,从青涩医学生到患者信赖的“黄大夫”,三十年从医路,黄云始终记得入党时的誓言:“为人民健康奋斗终身。”如今,黄云依然奋战在临床一线,每周出门诊、做手术,还在忙着编写《基层医院介入诊疗手册》,希望让这项技术在更多基层医院扎根。
“只要患者需要,我就会一直站在手术台旁。”黄云的话语朴实而坚定,就像他身上的铅衣,厚重却温暖,守护着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