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朋友或同事习惯性地称我为文人,在向外单位介绍时,总要加上一句“这是我们的笔杆子”。
称我为文人,多半没有贬低或不敬之意。依据矛盾论的观点,有褒即有贬。文人文质彬彬的另一面,就是迂腐、死板、不知变通。这和当面称赞某某诚实善良,实则暗指不灵活是一个道理。我在想,究竟是哪些地方透露了文人信息?是言行举止,还是为人处事,或是新闻发言?是发表文章,还是从事机关文秘?是牵头起草大量文件,还是频频让理论政策落地?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经细细检索,还真发现了身上存留的文人气息。
我爱看书,从没感觉过厌烦,向来不计较外界环境,即使在飞驰的车上,也丝毫不受影响。公务出差时包里总会塞本书,去时路上看一半,回来时看一半,正好看完。星期天或节假日,如没有紧要事,大部分时间都会泡在书里。我爱写书,本职之外用千山茶客、雨山等笔名发表的作品字数累计千万,由于极受欢迎,我的小说也完成了影视化,形成“书剧联动”效应,促进了网络视听行业“繁花盛开”。如果某段时间工作相对轻松,就搬出早先置下的书,一页页读,读到兴致处,常拉人来参与,然后品评一番。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至今为止,我走过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依靠旅行完成了实地游览、探险域内诸多名山大川、秘府奥境、奇异景观的宏愿,被《环球时报》《大公报—大公网》聘为特约记者撰写深度文章。除了国外,国内的34个省(市、区),我均有深度描写的文章,有的被各地政府官网积极推荐,有的被文旅部门全文采纳,有的被纳入口号标语手册,有的被外宣主动进行输出,传播中国文化。
为了剔除身上的文人气息,我也曾下过决心。比如,和朋友聚餐,说一些天马行空的话,谈一些不着边际的事,看似头头是道,席终人散什么也没留下,十分黯然。大学时我是校排球队副攻,赛绩名列全省前茅,却依然看不出体育人的样子。也曾学着远离书本,晚上放浪或蒙头睡觉,几日下来仿佛行尸走肉,毫无价值,如是几次,索性“复辟”走老路了。
或许“文化人”真是老天给我的衣饭。既然如此,我也就默认了。做个文人没什么不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写性情文章,日子虽平淡却充实,生活虽清苦但自在。无升官发财之喜,日月照旧;无宝马良车之乘,两脚轻快。交友皆是知心,往来布衣凡人。无应酬之繁苦,无工心之劳累,可以谈文字、品佳作,三晋古十景,太行大画廊。吾尝曰:“文人也自在”。
我是“文人米”
2025-08-08 10版 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