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丽菲
险情就是冲锋号!7月下旬,面对持续强降雨威胁,忻州市蓝天救援青年突击队闻“汛”即动,以雷霆速度投入城区防汛抢险一线。一声集结令下,12辆车、17名队员半小时内从四面八方火速聚齐,顶着倾盆暴雨,携带专业装备,分赴市区各积水点,对15处高风险涵洞展开全面排查与紧急救援,成功转移了6辆涉水被困车辆,有力保障了城市安全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高效集结 无私奉献
这支由个体商户、教师、医生、农民等各行各业青年组成的队伍,展现出超乎寻常的组织纪律与响应速度。当城区云中路等路段积水告急,指令在微信群发出仅5分钟,“马上到”的回复便刷屏响应。其高效运转的核心在于明确的责任分工。忻州市蓝天救援青年突击队队长董勇介绍,行动组下设多支小队承担一线排查与救援重任;后勤保障组确保救生衣、冲锋舟等装备时刻待命、物资充足;秘书组实时传递信息、详实记录;医疗组、外联组各司其职,环环相扣。
这份高效背后,是队员们无声的奉献。备勤期间,队部常深夜灯火通明,队员们眼中布满血丝却毫无怨言。队长董勇夫妇将孩子托付给邻居,双双坚守;副队长张宇暂停重要装潢项目投入备勤;医生王建国利用午休时间返队培训急救知识,结束后再返回医院值班。“自己多扛一点,老百姓就踏实一点。”队员们将个人困难置于身后,只为守护万家安宁。
雨夜攻坚 助力脱险
7月26日下午,忻州迎来强降雨,市区路段积水严重。救援队12辆车、17人迅速响应,前往云中路积水点排查救援。
这次排查的重点是市区几处易积水、高风险涵洞。“排查时,雨大得眼睛都难睁开,积水浑浊,难以判断实际深度和路况。”董勇回忆道。
险情瞬息万变。突击队员们凭借强光手电艰难探测,在15处高风险涵洞前严密执勤、耐心劝返。面对个别执意冒险通行的车辆,队员们迅速分工协作,一面竭力劝导,一面毅然踏入湍急的积水中,以身为盾阻挡危险。在排查过程中,发现多辆车辆被困水中,队员们迅速反应,利用专业装备和娴熟技能,成功将6辆被困车辆及人员安全转移。历经数小时的连续奋战,成功劝返多辆欲涉险车辆,未发生车辆抛锚、人员被困等险情,确保了排查区域未发生人员伤亡及重大财产损失,用行动筑起了安全防线。
千锤百炼 锻造精兵
过硬的战斗力源于平日的严苛锤炼。忻州市蓝天救援青年突击队常态化开展 “跨区域涉水救援”“三倍提拉系统快速搭建(8分钟内完成)”等专项演练,每次演练后必细致复盘,抠细节、求精进。
有时候队员还会自发搞 “装备小革新”。“张宇上次发现滹沱河救援时,桥面风大,对讲机声音容易被盖过,他回去就琢磨着在对讲机上绑了个小夹子,能固定在救生衣肩带上,对着嘴说话更清楚,现在队员们都学着弄了。”董勇说,这些自发的训练和分享,其实就是把每次实战的“经验”变成下次救援的“底气”,点滴积累转化为救援时的坚实“底气”。
支撑队员们无畏冲锋的是多重精神力量的熔铸。“青年突击队”的称号承载着守护家园的厚重责任;想到求助者,“他们在等我们”的使命感重若千钧;成功救援后那份朴素的踏实感,是无价的荣誉勋章。“救的是家门口的乡亲,青年往前冲本就是该有的样子。”董勇的话语道出了这支队伍的灵魂。并肩作战的战友情谊同样不可或缺,风雨中同进退的身影,疲惫时递来的半瓶水,都是攻坚克难最温暖的支撑。
经验可鉴 使命在肩
把零散力量拧成一股绳,把事儿往实里做。近年来,这支青年突击队的“快速集结机制”与“默契团队支撑”经验成为救援范式。
“权责清晰确保核心队员10分钟到位;无声互助极大提升效率士气。当前,全体队员仍保持高度战备状态,持续监测雨情汛情。”董勇表示,未来,突击队将锚定“更快响应、更稳护家”目标,计划引入先进无人机热成像及水下探测技术提升搜救精度;变被动为主动,雨季前加强排查宣传,并创新联动清洁工建立“流动观察哨”;同时强化梯队建设,以老带新保障战力可持续。
疾风骤雨见证担当。忻州市蓝天救援青年突击队以闻汛即动的速度、科学高效的协作、无私无畏的奉献和精湛专业的技能,在防汛抢险最前沿树起了一面鲜艳的青春旗帜,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守护家园、冲锋在前的先进本色与硬核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