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8-19
凝聚青春动能 助力文化事业发展
2025-08-19 04版 共青团


  本报记者 吕汉富 通讯员 孙向前
  
  “我慕名去了大同火山群国家级地质公园,非常震撼,但旅游专线车辆较少,排队时间长还拥挤,这让我的旅游体验大打折扣。”近日,在团大同市委会议室,实习生冯蕊从 “游客”体验角度提出建议,希望能加强交通方面的调度协调。当天,实习实训大学生代表与市青联委员、市文化和旅游局及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文化传承创新与文旅融合发展”主题,开展了2025年大同市实习实训大学生座谈会。
  座谈会上,实习实训大学生代表结合在本地生活、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从“外来者”的新鲜视角和多元专业背景出发,分享了对当地文化与文旅发展的观察。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曹思颖更加关注城市IP形象的打造,她借鉴成都文旅发展的成功案例,提出将大同特有的IP融入社会方方面面,将单一IP打造成更具代表性和持续性的城市IP。还有大同籍学生提到:“我身边的外地同学对来大同旅游热情很高,规划旅行时,很注重社交媒体上的 ‘打卡点’。咱们本地其实有不少特色文化资源,但在年轻群体中的‘存在感’好像不够,可以试试结合热门话题做些轻量化的宣传内容。”朴素的想法道出了普通年轻人的需求。
  针对大学生们的思考与困惑,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认真记录、逐一回应,表示将综合评估大家提出的文旅宣传、景区分流、互动体验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让青年智慧融入城市文旅发展。
  大同市青联委员也结合自身领域经验支招。从事新媒体行业的青联委员提议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用vlog、小短剧等形式,以小见大,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讲述普通人在大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本地人更要讲好本地故事。来自文创企业的青联委员则表示,希望看到更多有创意的学生项目出现,以文创作品的出圈带动文旅产业的发展。
  团大同市委相关负责人在总结时表示,青年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更是文旅发展的创意源泉。这场座谈会既为青年学子提供了表达观察与思考的平台,也让职能部门与青年力量实现深度对接,为本地文化事业发展凝聚青春动能,更明确了“职能部门+青联委员+青年学生”的联动方向。
  此次座谈既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行动的蓄力。团大同市委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推动建立三项机制,即常态化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实习实训大学生与行业骨干对话;实践转化机制,对优秀建议进行梳理对接,积极协助有关部门推动落地见效;建立成长赋能机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联合相关部门为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同时,持续深化各方合作,让青春智慧融入文化传承与文旅发展的实践中,共同为“文化之城”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