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丽 通讯员 李宇航 季籽彤
近日,中北大学“晋渝铸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深入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以扎实考据解码历史伤痕,探寻抗战时期重庆人民“愈炸愈强”的精神密码,用青春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实践团成员聚焦“时间墙”史料,系统梳理1.1万余枚炸弹的投放轨迹,重点考证1941年“六五”大隧道惨案细节。实践团成员在“轰炸日历”前驻足记录,梳理民众防空、生产、救援的抗争历程,为跨地域红色精神研究积累实证素材。
在惨案遗址展区,烟熏黑的隧道残壁、泛黄的“防空洞入洞证”成为研究焦点。实践团成员逐一核实隧道结构、救援流程,对“烟熏黑的墙皮厚度”“防空洞通风系统”等细节开展测量记录,让历史“可触可感”。
通过与纪念馆工作人员、历史研究者开展深度座谈,实践团成员采集了“六五”大隧道惨案幸存者口述史料3则,整理 “防空洞医疗救护队”“轰炸间隙生产军工”等珍贵记忆。结合中北大学太行兵工背景,实践团成员对比分析重庆兵工厂“边炸边产”的技术传承,梳理出“渝晋军工抗战关联脉络”,为两地红色基因融合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在大轰炸遗址纪念区,实践团成员向先烈致敬献花、集体默哀,并拍摄了20余分钟时长的影像,整理“反轰炸精神”研究笔记,将“伤痕历史”转化为“奋进教材”。
返程前,实践团成员与纪念馆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将“重庆大轰炸”史料融入“晋渝红色记忆库”,后续在山西校园内开展“山城弹痕映太行”主题宣讲。
实践团指导教师表示,通过“考证-对话-传承”闭环实践,让重庆“愈炸愈强”的精神与太行“艰苦奋斗”的基因共振,照亮新时代青年的奋进之路。
考证+座谈 探寻“愈炸愈强”精神密码
2025-08-19 07版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