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8-19
精益求精 守护公司地面供电系统
2025-08-19 13版 山西国企


  本报记者 孟存田 通讯员 代瑞红 刘兆云
  
  1991年出生的刘晋文是晋能控股南煤集团兴峪公司地面电工班的一名电工,同时也是同事眼中 “拿得出手的技术标杆”。从19岁走上岗位那天起,他在地面电工这个岗位深耕了15年——15年里,他从给师傅递工具的学徒,成长为手握“集团公司首席员工”证书的技术骨干,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守护着公司地面供电系统的 “生命线”,先后拿下“公司先进个人”“集团公司首席员工”等多项荣誉,把平凡的岗位干成了“发光的舞台”,展现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风貌。
  
  精益求精 磨练技艺
  
  “电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差一毫厘都可能出大事。”每次带新徒弟,刘晋文总会攥着万用表强调这句话。刚入职时,他跟着师傅巡检,发现自己对设备参数、故障原理一知半解,便利用工作闲暇和下班时间抱着专业书籍“啃”,书页边缘被翻得卷了边,上面密密麻麻写满注解。15年来,他记了20多本笔记,有的里面还夹着设备零件草图,标注着不同型号开关的拆装步骤。
  在刘晋文看来,“技术过硬”不是嘴上说的,得落在日常的每一次巡检里。每天上班,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绕着配电室、变压器房转一圈,用红外测温仪测设备温度,听电机运转的声音——“正常的电机是‘嗡嗡’声,要是带‘滋滋’响,可能就是轴承缺油了。”一次,他在巡检时发现瓦斯泵站的一台电机声音不对劲,拆开一看,果然是轴承磨损,及时更换避免了设备停运。每次泵站例行倒机,他不仅按流程操作,还蹲在设备旁记数据:“上次倒机用了8分钟,这次优化了步骤,6分钟就完了,还更稳。”凭着这股“抠细节”的劲,他总结出“倒机操作三查法”,在班组推广后,倒机效率提升了20%,从未出过一次差错。
  
  勇挑重担 冲锋在前
  
  地面电工的活儿,一半在配电室,一半在野外。刘晋文负责的供电线路有10多公里,一半穿梭在山区,一半沿着郊野延伸,有的杆塔藏在树林里,车开不进去,只能靠脚走。夏天巡检时,他背着工具包在烈日下走半个小时,工作服能拧出水;冬天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他戴着厚手套爬杆塔,手指冻得发僵,就揣进怀里捂一会儿再继续查。同事劝他:“差不多看看就行,线路没那么容易坏。”他却摇头说:“线路在山里,真出故障了抢修难,多查一遍就多份放心。”
  一年夏天,公司地面线路因年久老化频繁跳闸,有的地段甚至出现绝缘层开裂。刘晋文带着3个同事扛着梯子、电缆往现场赶,白天在烈日下扒开草丛查线路,晚上对着图纸捋故障点,饿了就啃面包,累了就靠着电线杆上歇会儿。两个多月里,他们累计排查出300多处隐患,故障修复及时率达100%。那年夏天,他负责的区域没停过一次电。
  有一次,公司食堂要换高效清洁电灶,但食堂不能停餐,而新电灶功率大,得重新布线,还得保证施工安全。接任务后,刘晋文连着3天泡在食堂画图纸,把6个灶台分成3组,制定“早餐后换1组、午餐后换1组、晚餐后换1组”的方案。施工阶段,他每天5时到食堂断电布线,中午等员工吃完饭离开后再接着干,晚上忙到22时。最终,原计划5天的活儿,3天就完成了,食堂没耽误一顿饭,新电灶比原来省了15%的电。
  
  传承匠心 续写荣光
  
  刘晋文不光盯着自己的活儿,还总琢磨着“怎么让供电更省、更稳”。他发现公司办公楼、车间的照明还是老式灯具,既费电又容易坏,就翻资料、找厂家,提出“照明系统智能化改造”建议:把车间灯具换成LED灯,走廊装声控开关,办公楼灯光连智能控制器。改造完成后,每月节省电费近2000元,同事们都说“晋文这主意,实在”。
  刘晋文总是把自己的经验 “往外掏”。班组里谁对故障判断没把握,只要喊一声“晋文”,他准会拿着图纸一起分析;每周安全学习,他常拿着烧坏的零件当“教具”,讲“为什么短路会烧保险”“怎么快速排查漏电点”。他的3个徒弟,现在都成了班组里的主力,提起师傅总说:“他教我们的不光是技术,还有‘差一点都不行’的较真劲。”
  “供电线路是我的舞台,设备运行正常就是最好的掌声。”刘晋文说。15年里,他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把每一次巡检、每一次维修、每一次带徒都做到了极致。在兴峪公司的供电线路上,这名“地面电工”还在继续前行,用坚守和匠心,书写着属于劳动者的平凡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