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立英
8月15日至9月1日,郑州大学“和顺牵绣筑梦团”奔赴晋中市和顺县,围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顺牵绣”,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技艺学习、问卷访谈调研、资料收集等形式,深入挖掘“和顺牵绣”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为非遗传承注入澎湃青春动能。
团队成员先后走进和顺县卉峰手工绣艺中心和范素萍牵绣工作室,在范素萍及其他传承人的带领下参观、学习牵绣技艺,深入了解牵绣的发展历史、技艺特点与现代发展模式。当看到一针一线随着布料纹理蜿蜒游走,大家纷纷感叹“非遗是能亲手触摸的活态文化”。
为系统把握 “和顺牵绣”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潜力,团队成员开展了“线上线下双轨调研”,覆盖社区、学校、绣坊等,回收有效问卷327份,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社区网格员等共18人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制约“和顺牵绣”发展的瓶颈。
在云龙山脉,团队成员跋涉山间,溯源赋予牵绣斑斓色彩的古老天然染料配方,并实地采集植物原料、记录传统染色工艺,增强了对绿色工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知,锻炼了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技术相融合的实践能力。队长白天阳表示:“年轻人对牵绣感兴趣,但却顾虑就业前景。而天然原料可持续利用、文创产品贴近生活,是牵绣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突破点。”
带着这样的思考,针对牵绣在新媒体时代的“失声”困境,团队成员化身“推广大使”,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同步推出“00后视角看牵绣”系列内容,累计获得超2200次阅读与400余次转发,为牵绣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此外,他们还走进社区及和顺县第二中学,通过形式新颖的海报、宣传册等宣传 “和顺牵绣”,并针对非遗传承、促进妇女就业、实现乡村振兴等多元需求提出多项建设性建议。
此次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团队成员形成《牵绣受众认知调研报告》,为破解牵绣传承发展难题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与决策参考。团队成员表示,守护与传承文化根脉是时代赋予青年的光荣使命,后续将针对产业化难题,线上开通小程序对接电商平台,线下联系文旅项目推动规模化、品牌化转型,同时继续通过短视频平台,讲述牵绣传承人的故事,助力非遗“活”在当下、“火”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