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9-04
踏访红色印记 赓续红色薪火
2025-09-04 11版 校园


  本报记者 李茹霞 通讯员 韩冰 李幸瑜
  
  “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王莽岭的薄雾,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烽火印记·太行魂”实践团成员循着词作者桂涛声当年的足迹,在山巅唱响《在太行山上》。这个暑期,该实践团成员踏上太行山革命老区的土地,开启了一场追寻红色根脉的青春之旅。
  
  触摸历史脉搏
  
  循着歌声的指引,实践团成员深入太行腹地,触摸历史的温度。
  走进由陈赓兼任校长的 “革命摇篮”——抗大太岳分校旧址,实践团成员伸手触摸斑驳的墙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历久弥新;在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通过陈旧的桌椅和油灯,领略朱德、彭德怀等将领运筹帷幄的 “战略智慧”;在百团大战砖壁指挥部旧址,作为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役的“神经中枢”,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刻着战斗的印记,实践团成员感慨:“‘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这句誓言不是空话,是无数先烈用生命书写的胜利宣言。”
  
  感悟红色精神
  
  追寻的足迹延伸至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和黄崖洞兵工厂遗址。
  纪念馆内,磨损的步枪、老旧的电台、泛黄的手稿、支前的纺车……千余件文物讲述着烽火岁月。“这些实物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实践团成员感叹,“‘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歌词描绘的场景在这里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深入黄崖洞的崇山峻岭,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基地遗址群静静矗立。面对险峻的地势和匮乏的物资,军民用双手和智慧打造武器,支撑起前线的脊梁。1941年11月,那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黄崖洞保卫战,更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壮歌。“看着悬崖峭壁上先辈写下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斑驳字迹,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感受到了那份滚烫的信念。”实践团成员表示,“铜墙铁壁不仅是防线,更是军民同心、不屈不挠的精神长城!”
  这趟穿越烽火岁月的山西太行之行,对于青年学子而言,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伟大抗战精神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它是王家峪油灯下凝聚的智慧之光,是抗大窑洞里孕育的理想之火,是黄崖洞悬崖上铭刻的信念之石,是纪念馆纺车上缠绕的鱼水之情,是山西这片土地上,军民用血肉筑起的“铜墙铁壁”。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整理沿途影像、故事与心得,制作宣讲材料,用青年语言再现太行山上的旋律、智慧与坚韧,让红色故事在社区“活”起来,让精神力量在课堂“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