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琴 见习记者 路诗洁
近日,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欣“乡”荣社会实践团走进长治市平顺县北社村,开展了融合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实习实训、项目合作为抓手,从党建引领、人才培育、文化赋能、产业融合等多维度发力,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
实践团成员首先与北社村“两委”围绕“党建引领乡村共富”召开座谈会,结合团队专业优势,就“非遗传承”“一村一品”等议题敲定“文化+”实践方案,助力村集体产业拓宽线上销路。随后,实践团成员深入村民家中,用“方言土话”宣讲政策、倾听需求;走进当地文化馆和琪炒制作基地,沉浸式体验古法炒制,全面感知乡村发展的文化根基与产业活力。
在人才培育方面,实践团成员以“语言筑基+文化赋能+实践增效”为核心,通过吟诵、手工制作、“手工话筒讲理想”等趣味形式,为当地孩子打造“读—说—做”一体化课堂,培育“会表达、懂文化、能实践”的乡村“小人才”。同时,通过捐赠图书建设乡村图书角、开展“结对子”书信交流等“小手拉大手”“点对点”活动,推动教育成果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夯实人才振兴根基。
发挥学科优势赋能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是实践团成员的重点方向。他们探索“直播营销+视频宣传”模式,将文化故事融入直播讲解,推动当地文创及特色产品“流量”变“销量”;运用“AI+文创”设计,借助数字化技术开发文创产品与动态素材,为乡村产业规划新营销路径。针对北社村 “合作社+农户”“旅游帮扶村+特色馆”的融合发展模式,实践团成员紧扣“特”“优”战略,立足当地特色文化与潞党参中医药资源,以“专业+三宣”模式打造兼具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长效产品。此外,实践团成员还通过“板凳课堂”“方言快板”等形式普及健康知识,把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
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始终围绕“老有所乐、幼有所教、民有所享”目标,搭建“科普+互动+服务”三位一体模式,深入老人家中记录生活、用影像定格温暖,推动村民从乡村振兴的 “受益者”转变为“参与者”“讲述者”。同时,注重将短期实践成果转化为长效机制,助力北社村实现“外部助力”到“内生驱动”的转变。
此次“三下乡”活动,实践团成员在基层实践中锤炼本领、贡献力量。下一步,团县委将持续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参与社会实践,以青春智慧助推平顺县经济社会发展,为乡村振兴与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新活力。
多维度发力 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2025-09-04 11版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