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云霞
今年35岁的陈萌,2021年进入运城市商务局工作。带着对事业的热忱与创新精神,她从零开始,推动运城跨境电商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搭建起运城跨境电商的“四梁八柱”,让本地特色产品乘着电商东风走向全球,为这座内陆城市打造对外开放门户注入强劲动力。
“零基础”建起跨境电商骨架
“跨境电商不是简单的‘网上卖货’,是打破地理壁垒、融入全球市场的重要突破口。”初到运城市商务局时,陈萌面对的是一幅近乎空白的画卷:企业对跨境业务一知半解、专业人才极度短缺、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不少人对“内陆城市做跨境电商”缺乏信心。作为青年党员,她深知这份事业背后的使命担当,“国家赋予综试区的政策红利,不能在我们手里‘沉睡’”。
面对挑战,陈萌没有退缩,白天跑企业、做调研,走遍了全市的特色产业带;晚上学政策、研案例,把国家和省里的政策文件梳理成“政策包”,将全国其他综试区的经验整理成笔记。从梳理政策体系到搭建服务平台、从对接物流资源到培育本土企业,陈萌像精密的“工程师”,一点点构筑起运城跨境电商的“四梁八柱”。为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她和团队开展了“送政策上门”行动,用“政策宣讲+实操指导+跟踪服务”的模式,手把手教企业用政策、做跨境。
“多角色”护航企业扬帆出海
在运城跨境电商产业发展中,陈萌和团队既是“政策翻译官”,也是“资源搭桥人”,更是企业“出海护航人”。他们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摆渡人,用专业与热忱载着运城的产品驶向全球市场。
做“政策翻译官”,让红利直达企业。跨境电商政策涉及税收、物流、外汇等多个领域,部门关联度高,对企业来说如同“天书”。陈萌带领团队“拆解”政策,提炼出“真金白银”的干货:企业做跨境零售出口能享受多少退税?国际物流费用能报销多少?这些清晰明了的“政策礼包”,让企业有了底。盐湖区一家做国内电商的企业想转型跨境业务,陈萌和团队不仅送政策上门,还帮其对接全球贸易通平台、搭建独立站商城,指导其立足运城水果优势开展跨境销售。短时间内,该企业就实现了运城水果的跨境销售。
做“资源搭桥人”,引来全球“流量入口”。没有平台资源,跨境电商就是“无米之炊”。陈萌带着团队一次次奔赴杭州、深圳等地,对接国内外头部电商平台。“第一次和俄罗斯Wildberries平台谈判时,起初对方并不重视。”陈萌没有气馁,而是带着运城的特色产品样本,详细介绍了产业优势和综试区政策,用诚意打动了对方。今年4月,Wildberries中西部首个产业孵化基地在运城落地,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平台也相继入驻产业园。为了让平台资源惠及更多企业,她定期组织公开课,深入企业提供“一对一”指导。
做“出海护航人”,为企业扫清障碍。跨境电商涉及通关、物流、法律等诸多环节,对中小企业来说处处是“雷区”。陈萌打出“线上+线下”的组合拳:线上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与海关“单一窗口”互联互通,让企业半个小时就完成原本2天的申报手续;线下建成市级跨境电商产业园,提供选品、直播、金融等全链条服务,还研究出“一箱到底”铁海联运模式,帮企业争取到50%的内陆货运补贴。
“金钥匙”助力打造对外开放门户
“运城要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跨境电商就是重要的‘金钥匙’。”陈萌清楚,自己的工作不仅是推动一项产业发展,更是为城市的发展铺路。围绕运城市委“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她带领团队从生态、主体、产业3个维度发力,让跨境电商成为对外开放的“强引擎”。
在生态构建上,除了已引进的平台,陈萌正积极对接敦煌网、Temu等,同时完善物流、信用、金融等体系,让企业“出海”更顺畅;在主体培育上,借力平台资源开展人才培训和卖家孵化,引导传统企业“上线触网”,目前已培育出一批跨境电商骨干企业;在产业带打造上,重点推动盐湖水泵、闻喜玻璃器皿等特色产品“乘网”出海,让“运城制造”走向全球。
如今的运城,跨境电商已从“零基础”发展到年出口额突破亿元,成为运城对外开放的“新名片”。而陈萌的故事,也成为新时代青年担当作为、服务发展的生动注脚。“希望运城能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成为全国领先综试区。”谈及未来,陈萌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