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云霞
在5月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文化节交流会上,一名用中英双语娴熟推介山西运城的年轻身影,让“关公故里”的魅力跨越语言障碍,走进全球视野。她就是运城市招商投资促进中心区域合作部的陈卓。从初涉招商领域的忐忑新人到成为双语推介的“行家里手”,她用青春与担当书写着属于新时代招商人的奋斗篇章。
昼夜坚守 用深夜汗水换白日光芒
“一场推介会,是对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陈卓的这句话,道尽了招商工作的艰辛。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招商现场,“档期爆满”是常态,留给他们布置会场的时间,往往是凌晨散场后的“空隙”。
会场里,陈卓布满血丝的双眼紧盯着屏幕,每一个字、每一组数据都关乎运城的形象。凌晨的走廊里,她的“夜宵”是面包;困了就在会场的沙发上眯几分钟。清晨7点,她必须准时“切换模式”,将所有的疲惫藏进笑容里。
“9点,推介会开场,看着座无虚席的会场、听着客商们对运城项目的热烈讨论,一切都值了。”陈卓说。这种“招商时差”的背后,是无数个夜晚的坚守,更是对家乡发展的满腔热忱。去年一年,运城市招商投资促进中心共举办了30多场大型专题推介会,全网浏览量破亿,收获了近千条项目线索。每份成绩的背后,都有陈卓和同事“白天光鲜、深夜忙碌”的身影。
创新突破 让运城故事“活”起来
2024年,当陈卓第一次接到招商推介任务时,既兴奋于能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又忐忑自己对招商领域的陌生。为了做好推介,她查阅了上百份关于运城产业的资料,收集了许多国内外同类园区案例,反复核对每个产业的数据,只为精准展现家乡优势。
承担在北京、上海、深圳连续举办的“运城优质企业资源推介会”时,陈卓在领导的指导下,围绕推介逻辑、表达节奏等细节进行了数十次的模拟演练。“压力像巨石压肩一般,同时也成了成长的养分。”正是这份对专业的极致追求,让她对运城的“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十大产业链等重点项目了如指掌,为后续推介打下了坚实基础。
“推介不是念稿子,是让外界爱上运城。”实践中,陈卓还摸索出“土洋结合”的推介公式:让农产品遇见文明史,让工业园遇见文旅IP,让政策文件遇见青春表达。介绍运城苹果时,她不说“脆甜多汁”,而是讲“5000年前,黄帝在这里种五谷;500年前,关公从这里出发成忠义化身;5年前,这个苹果带着‘关公故里’的贴纸,摆上了迪拜货架”,简单的几句话,让一颗苹果承载起5000年文明的厚重。推介“山楂树下”项目时,她聚焦运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区位优势、30万亩山楂基地及全产业链政策,对比周边地区的物流成本、原料供给等算清“细账”,最终推动天津冠芳果汁10万吨项目落地,消化3万余吨山楂鲜果。这种“既有文化温度,又有数据力度”的推介,让运城故事越讲越“活”。
青春担当 舍与得中书写初心
作为中英双语推介官,陈卓不仅在国际场合用英语流畅介绍运城,更主动拓展海外宣传渠道。陈卓自学文案策划、视频剪辑,运营的招商官方抖音号、视频号,累计获赞20余万、浏览量破千万。为了用英语向全球推介运城,她每天都会背单词、练口语,用英语录制视频、撰写文案。“我想让更多外国人知道,运城不只有悠久的历史,还有广阔的产业机遇。”
每次推介时,陈卓总是用生动的语言、详实的数据和精美的PPT,全方位展示运城的产业优势与发展潜力。她的双语推介经常令海内外的客商眼前一亮,也让运城的“开放气场”日益增强。
招商工作离不开频繁出差,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陈卓的足迹遍布各地,最亏欠的就是年幼的孩子。“每次出差前,孩子都拉着我的手不让走。”出差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一次去长三角参会,遭遇恶劣天气导致航班延误,她冒雨辗转换乘才按时赶到,顾不上休息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如今,陈卓已参与大型专题推介20余场、小型推介30余场,收获了百余条项目线索,用行动诠释着青年担当。
从凌晨会场的忙碌身影到聚光灯下的自信表达;从对招商知识的“零认知”到成为双语推介的“行家里手”,陈卓是无数运城招商人的缩影。正如她所说:“让心跳与城市脉搏同频共振,这就是青春最酷的模样。”在推动运城成为全球目光聚焦“机会之城”的路上,陈卓和同事们以青春之名,书写着城市对外开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