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云霞
从保家卫国的军营到服务群众的社区,身份在变、战场在变,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滚烫。作为一名90后退伍军人,运城市盐湖区橄榄城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段璐婷七年如一日,始终将群众需求作为行动坐标,以新思路破解老难题,以新举措回应新需求,让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生命至上守初心 织密民生保障“温暖网”
“基层工作就是要做那双托起希望的手。”段璐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承诺。
2023年,社区居民硕宝被确诊患白血病,巨额医疗费用让这个普通家庭陷入绝境。当孩子父母带着绝望到社区求助时,段璐婷一边安抚家属情绪,一边对接上级部门,却发现暂无相关救助政策。“不能让一个家庭在绝望中掉队。”她默默记下硕宝的信息,承诺“只要有政策就第一时间通知”。她重新梳理社区资源,借助“在职党员双报到”机制,联系到辖区一名在职党员,反复研究政策细则,多次奔走于相关部门,终于为硕宝家庭争取到专项救助金。2025年,她又主动为硕宝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将救助行动纳入社区需求清单,发动在职党员定期捐赠学习用品、营养品。如今,硕宝已重返校园,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
救助硕宝只是段璐婷织密民生保障网的一个缩影——七年来,她推动社区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0余件,让社区成为居民心中最踏实的依靠。
破局思维解民忧 搭建供需对接“连心桥”
“社区工作没有躺平的舒适区,只有奋进的主战场。”面对8000余户、1.5万名常住人口的治理压力,段璐婷主动摸排需求,用创新思维破解民生痛点。
2022年的一次走访中,段璐婷发现双职工家庭 “暑期带娃难”与大学生“暑期实践缺平台”的矛盾尤为突出。在团运城市委支持下,她牵头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办了“青春护航 七彩假期”暑期公益辅导班,推出“大学生志愿者+小学生”双向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又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
2024年,段璐婷进一步链接运城市文化馆资源,将单一作业辅导升级为综合素质培养,开设了剪纸、书法、绘画、国学等课程,让孩子们在假期收获知识与快乐。活动结束后,不仅为参与的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还借助共青团志愿服务平台记录服务时长,形成可持续的激励机制。
三年来,暑期辅导班累计服务小学生超100人次,60余名青年志愿者参与。小小辅导班不仅破解了家长的“看护难”问题,更在社区搭起代际互助桥梁,让温暖在双向奔赴中不断传递。
精细服务暖人心 打造便民生活“幸福圈”
安顿好“小神兽”的暑期时光,段璐婷又将目光投向“银发族”的幸福晚年。她创新开设了“一元钱爱心理发室”,诚心邀请退休理发师李师傅驻点服务。如今,理发店月均服务超200人次。
段璐婷还盘活社区闲置空间,设立“小修小补点”,为居民提供自助缝补、熨烫等服务。渐渐地,这里成了邻里聊天、互助交流的温情驿站。此外,她还为帮扶单位捐赠的康复器材建立了共享借用机制,通过微信群精准对接需求,让轮椅、拐杖等资源流动起来。
从“一元理发”到“小修小补”,从康复器材共享到日常代办服务,段璐婷用一件件民生“小事”,编织出便捷舒心的社区生活“幸福圈”。
文化聚力促融合 激活社区治理“新动能”
段璐婷深知,精神文明建设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2024年农历小年夜,她多方协调场地、设备,举办了社区首届“春晚”,96名居民自编、自导、自演节目,800余人观看。2025年,参演人数增至125人,观众突破1000人。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熟悉彼此、相互帮助,社区真正成了有温度的“大家庭”。
社区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细水长流的坚守。段璐婷用行动证明:年轻不是短板,而是敢想敢干的资本;基层没有舞台大小,只有为民服务的初心。在她的带领下,社区治理持续焕发新活力,居民幸福感节节攀升。“未来,我会继续带着军人的韧劲和青年的冲劲,在基层治理的广阔舞台上书写更多为民服务的精彩篇章。”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