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云霞
在运城市绛县的一个村落里,一座始建于乾隆五十四年的清代宅院正在悄然焕发生机。断壁残垣间,王亚茹和爱人韩强的身影穿梭其中。他们用热爱与坚守,让这座古宅逐渐褪去破败,重新焕发出光彩。他们的故事,不止是一段古宅修复记,更是新青年守护文化根脉的生动实践。
肩负古宅“重生”使命
2023年初春的一天,王亚茹与韩强在附近村子偶然发现了一座荒废的老宅。彼时,院墙倒塌、污土堆积、杂草丛生,屋瓦残破不堪,但大门楼上精美的木雕、木结构的房屋骨架,仍能让人窥见它当年的恢弘气派。当看到正厅梁脊板上 “乾隆五十四年”的记载时,更被这座230年古宅的历史厚重感深深触动。
“这样古朴沧桑的建筑不应该被遗忘。”王亚茹说。看着眼前荒废的景象,她心里既沉重又惋惜,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当年10月,她们以文物认养的方式租下这座宅院,亲手清理院子里的杂草、清运污土垃圾,正式开启了保护和修缮之路。
他们在抖音发布了第一条清理杂草的视频,镜头里夫妻俩挥汗如雨的身影与古宅的破败形成强烈对比。令人意外的是,这条视频竟获得1.9亿次播放,无数网友留言:“加油!别让老祖宗的智慧消失”“等你们更新,看老宅重生”。
“原来全国各地有这么多人和我们一样,喜欢古建筑,热爱传统文化。”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注和鼓励,像一束光照亮了这条看似孤独的修复之路,也让王亚茹更加坚定将这件事做好的决心。
用匠心守护文化根脉
古宅的修复远比想象中艰难。为了做到“修旧如旧”,尊重历史风貌,最大限度保留古宅的原始结构和建筑风格,2024年3月,在降县文保中心的帮助下,王亚茹和韩强请来了专业的古建筑专家团队,对宅院进行勘察测绘,制定详尽的修缮方案,并严格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的修复原则。
材料的寻觅是首道难关。他们需要寻找与古宅原有建筑材料的材质、规格和地方风格相符的砖瓦、木材等传统建筑材料。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材料无法替代那些带着岁月包浆的传统构件,王亚茹和团队只能四处奔波,在废弃窑厂、老家具市场等地苦苦搜寻,有时为了一块合适的门板,要等上数月。
传统工艺传承的断层更让人头疼。古民居的木雕、砖雕、砌筑等每道工序都需要精湛技艺,可如今能掌握这些技艺的年轻人寥寥无几,手艺精湛的老师傅更是可遇不可求。他们在周边村子寻访无果后,靠着粉丝的推荐和降县文保中心的帮助,才终于寻得几名能工巧匠。“每一名匠人的加入都让我们如获至宝。”王亚茹说,老师傅们夯土墙、盘土炕、砌筑砖雕墙壁、复原“一马三箭”窗,让许多传统修复技艺得以呈现。
资金问题也屡屡让他们陷入困境。传统材料的稀缺推高了成本,匠人劳务成本高昂。幸运的是,短视频记录修缮过程获得的收益,让他们得以“以修养修”,让老宅在艰难中一寸寸重焕生机。
修复过程中,王亚茹和韩强亲力亲为,灰头土脸、大汗淋漓是常态,但他们觉得,能将热爱的事情做成事业并为之奋斗,是件幸福的事。
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修缮过程中,许多事让王亚茹深刻体会到工作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去年4月,一位在马来西亚留学的女生,为了写关于山西炕文化的博士毕业论文,专程来到宅院;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通过私信表达了想亲身参与修复工作;学生粉丝放假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问“山西老宅”有没有新动态……
这些触动让王亚茹明白,他们的工作不仅是修复建筑,更是在抢救正在消失的文化记忆。于是,在修缮老宅的同时,他们的镜头开始延伸到更多民俗场景。以宅院为窗口,拍摄了捏花馍、画门神、编炕席、打锣鼓等晋南地区的民俗文化,这些视频展现了传统技艺、文化传承和浓厚人情味,得到了无数网友的喜爱,也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25年元旦当天,王亚茹发布了一条24分钟的长视频,总结一年的修复历程,播放量达到3.6亿,登上抖音热榜第一。在她看来,这种情感共鸣正是文化传承的密码。
如今,老宅的修复已完成大半。王亚茹计划等宅院修复完成后,将其打造成研学基地。她相信,只要把古建故事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爱上古建筑。在运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新青年与老建筑正在继续书写着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