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9-05
情系母亲河 精研方案护黄河清波
2025-09-05 11版 奋斗者·正青春


  本报记者 李云霞
  
  200多个日夜摸排、3年累计争取4.8亿元中央资金支持、编制的规划获国家发改委赞誉……在新时代的“黄河故事”里,38岁的运城市黄河促进中心办公室主任张亚如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用脚步丈量母亲河河岸、用智慧擘画蓝图、用执着守护清波,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篇章。
  
  全面摸排 成果获赞誉
  
  张亚如的老家在黄河小北干流河津段东岸,黄河是他童年记忆的底色,涛声与对岸八百里秦川的景象在他心中是难以割舍的深厚情缘。
  大学毕业后,他曾在运城市委党校工作。5年前,他得知运城市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心,便毫不犹豫申请调入。“能为黄河做事,是我多年的心愿。”这份朴素的想法,让他从此与黄河保护事业紧紧绑在了一起。
  入职后,他与中心10名年轻同事组成“五四黄河调查专班”,开启运城段黄河生态全面摸排。200多个日夜,他们顶烈日、踩泥泞、耐蚊虫,沿着黄河、汾河岸边排查。
  8轮摸排下来,他们累计发现、查处、解决330余处污染问题,用双脚“走出”了一份详实的黄河生态“体检报告”。在此基础上,他们编制的《黄河规划》被国家发改委赞誉为“统筹黄河治理全国第一家”,为运城黄河保护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绘就蓝图 创建先行区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运城市委提出的“一城两区三门户”战略目标,为当地发展锚定了新方向。
  “如何让运城在黄河流域先行区建设中走在前列”,成为张亚如和同事们的课题。
  “先行区建设需科学规划引领。”他带领团队梳理运城生态、产业、文化等方面的现状与优势,聚焦七大战略部署,结合运城特色,创新提出“六个先行示范”思路。
  张亚如和同事们起草 《运城市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时,办公室常彻夜亮灯。每一句话、每个数据都反复斟酌,仅初稿就修改了30余次,还两次向38家单位征求意见,最终形成科学全面、任务清晰、可操作性强的方案。
  这份凝聚心血的方案,成为运城先行区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保护生态 注入资金“活水”
  
  资金是黄河治理的重要保障,争取专项资金的过程,是张亚如记忆中最难忘的奋斗片段。
  2020年冬,黄河流域万荣段汾河入黄口生态治理项目进入关键阶段,他带着团队赴北京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寒风中,他们在国家发改委门口等了一上午,但领导指出项目报告与国家政策存在偏差,需重新修改。
  回到运城后,他们没有放弃,持续完善材料、补充数据。3个月后,终于获批1.3亿元。此后,2022年争取0.5亿元、2023年争取2.7亿元、2024年争取1.6亿元,3年累计4.8亿元。国家发改委称赞,“运城在黄河流域地市中争取的资金已进入第一方阵”。
  这些资金像一场场“及时雨”,助力黄河运城段生态修复。
  
  生态盎然 清波映照初心
  
  为了守护母亲河的清澈,张亚如和同事组建专业摸排小组,对沿黄河、汾河干流沿岸1公里内的污染企业和400多个重点排口展开拉网式排查。
  那段时间,他们常清晨出发,暮色四合后仍在岸边巡查。一次排查某化工企业时,该企业负责人强硬拒绝提供排污数据。张亚如便搬来政策文件,从生态保护的长远意义讲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最终打动对方配合检查。
  如今,黄河干流运城段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曾经的污染滩涂变成鸟类栖息的乐园,美景驻留黄河岸。张亚如说,湿地的鸟鸣与新绿,就是对他们坚守与付出最好的回应。
  从方案起草的字斟句酌,到资金争取的执着,再到排查治理的步履不停,张亚如将青春汗水洒在黄河岸边。“作为青年人,能为国家黄河战略尽力,既幸运又幸福。”站在黄河岸边,看着奔腾河水,他眼神坚定。他知道黄河保护没有终点,先行区建设仍需发力,但他更相信,像保护眼睛、对待生命一样呵护生态,定能让黄河永葆清澈、沿岸永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