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9-05
归乡践初心 硬核担当驱动产业前行
2025-09-05 11版 奋斗者·正青春


  本报记者 李云霞
  
  在运城这片孕育奋斗精神的热土上,有这样一名青年——他拒绝都市霓虹的诱惑,扎根家乡产业一线;他以青春智慧破解技术难题,让“运城智造”驰骋天路、联通中外;他用实干担当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在轨道交通装备研发的赛道上跑出了属于自己的加速度。他就是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特种产品开发部工程师魏培豪。
  
  感知家乡召唤“返巢”展抱负
  
  1993年出生的魏培豪,是土生土长的永济人。2019年,他刚从中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就站在了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一边是一线城市的光鲜机遇,一边是家乡企业的厚重召唤。
  “中北大学教会我的,不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魏培豪坦言,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作为集团核心子公司,深耕绿色智能电气系统领域的 “国之重器”,让他看到了专业价值的最佳落点。
  “想到自己未来研发的电机能驱动高铁穿梭山河,这份自豪是任何诱惑都替代不了的。”带着这份赤诚,他背着行囊毅然回到家乡。“家乡需要我,这里的舞台足够大,我要让青春在家乡的产业沃土中生根发芽”。
  
  扎根研发一线 锻造“金刚钻”
  
  初入公司,魏培豪被分配到工程机械装备技术研发岗位。面对复杂的图纸、精密的部件和严苛的技术标准,他没有丝毫懈怠,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
  不久,他主动参与了拉林铁路和中老铁路的装备研发项目。这两条铁路的建设难度堪称世界之最。拉林铁路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不仅要面对高寒、低气压的考验,还要适应高隧道占比、长大坡道的特殊路况;中老铁路则穿越热带丛林,高温、高湿的环境对铁路装备及其关键系统的稳定性提出极高要求。魏培豪解释:“这就像给电机‘穿’上不同的‘防护服’,既要抗冻又要耐暑,考验的是综合设计能力。”
  作为技术骨干,他全程参与两条线路的装备研发,从设计方案到制造调试,再到现场保障,他总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最终,他参与研发的产品驰骋天路、畅行中老两国,用技术实力擦亮了“中国制造”的名片。
  入职6年来,魏培豪始终坚守研发一线,参与制定公司标准10项,获得授权专利3项,先后荣获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中国中车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公司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每一份成绩的背后,都是他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
  
  勇挑攻坚重任 助企开新局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轨道交通装备“绿色化、智能化”成为必然趋势。魏培豪主动站上风口,勇挑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项目的重担,担任负责人及总体设计师。
  “续航与重载如何平衡?动力集成系统怎样匹配?”面对一系列全新课题,他带领团队与业内多家新能源技术企业对接交流,围绕研发设计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和瓶颈,与各方沟通材料部件的选型与设计,最终确定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在产品试制阶段,魏培豪几乎“长”在了车间里,对每个部件、每道工序都亲自把关,及时优化调整现场问题,确保产品顺利通过出厂试验。该项目的成功研制,为铁路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永电方案”,也为公司新产业拓展打开了新局面。
  2023年,重庆市某线路的工程机械装备需求传来,魏培豪牵头组建了一支以青年技术骨干为核心的青年突击队,以“技术营销一体化”为思路,从总体方案制定、设计联络、技术答疑等方面积极沟通、全程跟进,拿下了批量订单。凭证一股拼劲,他们攻克技术难题,顺利完成现场试验、运行调试等工作,并对用户进行面对面的理论及实操培训,获得用户的高度认可。
  在后续的项目试验中,用户还指定他担任现场负责人,成功完成了城市轨道交通市域铁路行业内首次工程车正线救援电客车的试验工作,为行业积累了宝贵经验,赢得用户“技术硬、作风更硬”的点赞。
  从永济小城到雪域高原,从实验室到跨国铁路,魏培豪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着奋斗的征程。他的故事,是运城青年坚守与创新的缩影。如今,他依然奋战在研发一线。“新时代给了青年人前所未有的舞台,我要在绿色智能电传动系统研发的路上继续深耕,让青春在强国强企的实践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