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琴 文/图
从太行山麓到天山脚下,从晋中平原到北塔山牧场,3000多公里的距离,是山西援疆干部张志涛跨越山河的坚守。从医保系统的业务骨干到边疆牧场的综合管理者,身份的转变,是他践行“到组织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不变初心。去年12月18日,带着组织的信任与嘱托,张志涛只身奔赴六师北塔山牧场,接过援疆“接力棒”,在平均海拔1500米、哈萨克族占比89.4%的边境牧场,用实干书写担当,在戍边兴疆的征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山西印记”。
破冰:四关考验下的“新塔山人”
“数九寒天的北塔山,零下25度的气温裹着风雪,车窗外是茫茫戈壁,手机信号时断时续,400多公里的路程走了近5个小时。”回忆初到牧场的场景,山西晋中援疆干部、六师北塔山牧场副场长张志涛记忆犹新。北塔山牧场是六师唯一的边境农场,守护着69.114公里的中蒙边境线,这里地域辽阔却人口稀少,22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生活着4080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哈萨克族牧民。对于长期在晋中工作的张志涛而言,这里的一切都是全新的挑战——思想关、气候关、饮食关、孤独关,四道“关卡”成为他援疆路上的第一道考验。
思想关是首要难题。从城市到边疆,从熟悉的医保业务到牧场的城建、医疗、产业等综合工作,角色的跨度让张志涛一度感到 “手足无措”。“以前管医保,政策流程都熟;现在要管连队建设、项目推进,甚至还要协调牧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刚开始真是‘两眼一抹黑’。”为了尽快进入状态,张志涛把自己当成“小学生”,每天提前到岗梳理工作,下班后抱着牧场的历史资料、规划文件“补课”,周末主动跟着老职工下连队、访牧民,短短一个月就走遍了牧场的7个基层单位,记下了满满3本民情笔记。
气候与饮食的差异同样棘手。北塔山的寒冷长达7个月,冬季室内外温差悬殊,张志涛的手脚常常冻得发麻;哈萨克族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让习惯了面食的他难以适应。但这些困难,在看到牧场随处可见的“山西元素”时,都化作了暖流。牧场主干道“晋北路”、连接牧民区的“晋疆连心桥”、新建的晋北社区服务中心、牧民居住的安居房,甚至对外接待的北塔山大酒店,都是山西援建的成果。“看到‘晋’字,就像看到了家乡,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张志涛说,这份“熟悉感”成了他克服困难的动力,他开始学吃手抓肉、学听哈萨克语,试着用简单的民族语言和牧民打招呼,慢慢融入了这片土地。
孤独关是对内心的考验。只身一人在边疆,每逢佳节,对家人的思念格外强烈。张志涛把这份思念转化为工作的热情,周末和节假日很少离开牧场,即使外出开会,只要条件允许,必定当天返回。“援疆时间就这么几年,不能浪费一分一秒。”他说,每当看到牧民因为援疆项目改善了生活,看到护边员在新建的执勤房里温暖值守,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如今,张志涛早已把北塔山当成了第二故乡,牧民们见到他,会热情地招呼他进毡房喝奶茶,孩子们会围着他喊“张叔叔”,他也真正成了一名“新塔山人”。
实干:项目建设中的“攻坚者”
“援疆不是‘走过场’,要干就要干出实效,让牧场群众真正受益。”这是张志涛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分管项目建设的副场长,他深知项目是援疆工作的“生命线”,从晋北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到护边员训练中心,每一个项目他都亲力亲为,从前期手续办理到施工进度监督,从质量把关到资金使用,全程跟踪、全程负责。
2024年7月,晋北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开工建设。这是山西对口支援北塔山牧场的重点民生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政务服务、文化活动、便民办事于一体的综合场所,惠及周边800余名牧民。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牧民们走进宽敞明亮的服务中心,用着便捷的办事窗口、参加丰富的文化活动时,纷纷向张志涛竖起了大拇指。
2025年,护边员训练中心综合服务用房建设项目成为张志涛的工作重点。这一项目,将解决牧场护边员训练设施落后的问题,提升护边员的综合素质,对维护边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推进项目尽快开工,张志涛列出了11项前期手续清单,实行“挂图作战”,每周召开调度会,遇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从可研、初设、选址,到草原征占、水土保持、施工图审查,再到土地划拨、地质灾害评估、招投标,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跟进,有时为了一个手续,要往返于奇台县、五家渠市之间,一天跑几百公里是常事。
2025年4月22日,项目发布招标公告;5月30日,完成招标手续;6月13日,办理建筑施工许可证;6月15日,项目正式开工;7月31日,主体封顶;8月31日,主体验收……一系列节点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张志涛的辛勤付出。看着拔地而起的训练中心,护边员马合木提·哈力说:“以后我们训练、学习有了专门的地方,感谢山西援疆干部。”
截至2025年9月,山西对口支援北塔山牧场已实施项目18个,从安居房到供水供热,从学校操场到社区服务中心,一个个项目的落地,让牧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牧民的生活实现了跨越式提升。而张志涛正是这些项目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连心:民族团结中的“奉献者”
“北塔山牧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句口号,要落实到每一件小事上。”张志涛深知,援疆工作不仅要建项目、促发展,更要促交流、增感情,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针对牧场职工群众普通话水平不高的问题,张志涛把教育援疆作为突破口,多次深入北塔山牧场的学校、幼儿园调研,发现部分教师因未取得普通话水平等级证,无法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为此,他积极协调晋中市教育局,促成北塔山牧场学校与太谷师范附属小学、牧场幼儿园与晋中市第一幼儿园结成“对子”,建立“一对一师徒帮扶”机制。2025年6月,张志涛邀请山西援疆优秀教师代表团赴牧场,开展了为期3天的普通话培训,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杨艳现场授课,从平翘舌音区分到教学用语规范,手把手指导牧场教师。
哈萨克族教师古丽米拉·哈力是受益者之一。此前,她的普通话一直不达标,只能从事教辅工作。在山西援疆教师的帮扶下,她每天坚持线上学习1个小时,线下练习发音,短短3个月就通过了普通话二级乙等考试,重新回到了教学一线。截至2025年7月,牧场已有3名民族教师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学校的普通话教学水平显著提升。
医疗援疆是连接晋疆情谊的另一座“桥梁”。北塔山牧场医疗条件有限,牧民看病难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为此,张志涛发挥山西组团式援疆的优势,先后协调省残联援疆康复医疗队、兵团第25批博士服务团、六师山西医疗援疆团队赴牧场开展义诊活动,为牧民免费诊疗、健康咨询和发放药品。2025年上半年,义诊共服务基层群众450多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500多份,免费发放常用药品100余件。
一次义诊中,一名哈萨克族患儿突发高温惊厥,一名牧民突发心脏病,张志涛第一时间协调医疗团队开展救治,帮助患者转危为安。此外,张志涛还计划在牧场设立“山西名医工作站”,让晋中、大同的医疗专家每月定期到牧场坐诊、教学,既“输血”又“造血”,逐步提升牧场的医疗水平。
谋划:兴疆发展中的“实践者”
“援疆工作既要立足当下,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更要着眼长远,为牧场的高质量发展铺路。”在张志涛看来,援疆不是“一锤子买卖”,要留下“带不走的发展动力”。为此,他围绕牧场的发展定位,在产业援疆、旅游开发等方面积极谋划,为牧场的未来发展描绘蓝图。
产业援疆是关键。北塔山牧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风能和光热资源,还有乌拉斯台口岸这一区位优势。2024年,牧场获批建设北塔山贸易加工产业园,距乌拉斯台口岸仅4.5公里,重点发展矿石筛选、仓储物流、木材加工、畜牧加工、跨境电商等产业。为了推动产业园建设,张志涛带队赴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鄂尔多斯市以及山东等地开展招商引资,实地考察企业发展情况,制定招商方案,制作招商引资宣传片和PPT。截至2025年7月,他已对接企业24家,开展座谈15次,签约项目3个,完成招商引资实物量931万元。
“我们要把口岸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牧场的资源‘活’起来,让牧民的钱包‘鼓’起来。”张志涛说。此外,他积极推动牧场风光电产业发展,现已建成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1720MW的风光电项目,成为兵团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开发是新的增长点。北塔山牧场拥有萨热巴斯陶、大红山、叶尔哈巴克岩画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兼具边塞风光与历史文化底蕴。“旅游不仅能带动经济发展,还能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让更多人感受边疆的魅力。”张志涛计划将边境旅游与文化润疆相结合,打造“边塞风情旅游线路”,同时挖掘哈萨克族民俗文化,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北塔山、走进北塔山。
在“十五五”援疆项目谋划中,张志涛计划组织牧场的师生开展“祖国情·中华行”夏令营 (冬令营),加强晋疆两地青少年交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北塔山牧场护边员训练中心建设项目纳入2026年援疆项目,进一步改善护边员的训练条件。“我希望通过这些项目,为牧场留下长远发展的基础,让晋疆情谊在代代相传中更加深厚。”张志涛说。
从初到牧场的“破冰者”到项目建设的“攻坚者”,从民族团结的“奉献者”到兴疆发展的“实践者”,张志涛表示:“援疆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对边疆的感情是无限的。我会继续坚守初心,把山西的深情厚谊带到边疆,为牧场的稳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牧民的期待。”
如今,北塔山的晨光依旧刺破戈壁寒雾,护边员训练中心的建设工地依旧机器轰鸣,张志涛的援疆故事还在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他用实干与担当,在北塔山牧场书写了一份精彩的援疆答卷,让晋疆情谊在天山脚下绽放出绚丽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