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沉默线索是一种特殊的问题线索,具备很强的隐蔽性、滞后性和模糊性,是识别和找到存量腐败、阻止增量腐败的关键点和难点。本文通过明确沉默线索的内涵和特点,探究当前纪检监督过程中识别和处置这类线索遇到的困难,从确立主动发现与精准画像的监督理念、完善系统集成的联动发现机制着手,提升监督执纪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促使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走向深入。
关键词:纪检监督;沉默线索;全面从严治党
纪检监督是维护党纪国法、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关键环节。问题线索作为纪检监督工作的起点,其完整性和有效性直接决定了监督工作的方向和成果。“沉默线索”相较于普通的举报线索,更加隐秘且风险巨大,若未及时发现,很容易发展为严重的违纪违法问题。优化对“沉默线索”的识别与处置机制,对提高监督执纪的精准度、做到精准反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沉默线索”的定义与识别难题
(一)沉默线索的内涵及其核心特征
沉默线索,指纪检监督工作里,没有通过直接举报或者移交而进入监督视野的,而是以间接,零散,模糊的形式潜藏起来,要由监督主体主动去挖掘,辨别并剖析才可能显现出来的问题线索。它的违纪违法行为“声量”很小,不容易引起正常监督预警。其显著特点包含三点,一是隐蔽性很高,行为往往穿着“合规”的衣服,或者利用制度漏洞,很难被一眼看见;二是滞后性强,因为没人举报或者被利益共同体遮挡,所以线索的发现常常晚于行为发生的时间;三是模糊性大,开始时只是些零碎的信息,异常的数据或者不符合常理的现象,没有明确的方向,只有经过深入的分析研判才会显现出它的价值。
(二)当前沉默线索识别与处置的困境
当下纪检监督实践在处理沉默线索时仍存在诸多难题:一是在思想认识上,部分监督主体存在路径依赖,过于倚重信访举报,案件移送等 “坐等上门”的线索渠道,主动出击,深入挖掘沉默线索的意识与能力有所欠缺,不想查、不会查、不愿查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在体制机制上,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共享与协作机制尚未完善,数据壁垒普遍存在,造成纪检监督机构难以对各类信息展开有效的关联分析和碰撞比对,无法及时从海量数据中找出异常。比如说招标采购、资金支付等领域数据没有实现实时共享和有效监控,导致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利益输送线索不易察觉;三是方式方法上,传统监督手段单一,主要通过查阅资料、谈话走访等常规方式开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分析预警的能力不足,面对违纪违法行为手段不断翻新、行为愈加隐蔽,很难对沉默线索实施精准画像和有效锁定。
二、沉默线索识别与处置机制优化路径研究
(一)确立主动发现与精准画像的监督理念
改善沉默线索的识别和处置,首先要把监督观念转变过来,由被动受理变为积极寻找。纪检监督机构不能抱有“等靠要”的想法,要把监督的触角提前伸出去,树立起“监督就是发现问题”的明确导向,加强风险意识和情报意识,把工作的重点从单纯处置显而易见的线索,拓展到积极去挖掘、辨别、剖析沉默线索上。还要树立精准画像的概念,深刻认识沉默线索的复杂性与模糊性,不能简单化、贴标签。这意味着在察觉之初,不要马上做出结论,而是经过全方位的信息综合剖析,慢慢勾画出监督对象的行为模式、关系网络以及潜藏的风险点,从而为后续的精确处置给予科学依据。这种观念的改变,要求纪检干部既要成为执纪执法的“办案能手”,又要成为擅长分析研判的“情报专家”。
(二)完善系统集成的联动发现机制
沉默线索的发现需要多元信息的交汇与碰撞,必须打造一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联动发现机制。一是要强化内部整合,打通信访、案件管理、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巡视巡察等内设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建立常态化信息共享和线索会商机制,定期对各类监督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做到“监督信息一盘棋”。二是要强化外部协作,积极争取与审计、财务等多部门建立制度化的信息共享和线索移送 “绿色通道”。通过签订协作备忘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方法明确哪些信息可以共享以及信息的呈现形式、时间频率等,确保能及时有效获得重要信息,从而形成监督合力。
在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断巩固发展之时,同隐形变异、花样翻新的腐败行为作斗争,给纪检监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改良沉默线索的识别与处置机制。这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要在理念、机制、手段上持续更新,通过创建主动、联动、精准、智慧的识别处置体系,把这些潜藏的监督信息资源激发出来,变成正风肃纪反腐的有力武器,从而进一步推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化进程,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参考文献
[1]何增科.(2021).新时代中国反腐败斗争的战略、经验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5),26-45.
[2]陈国龙.(2020).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问题线索处置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纪检监察,(14),34-36.●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朱子涵
沉默线索的识别方法创新与处置机制优化
2025-09-17 10版 青年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