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琴 文/图
9月15日,“晋疆一家亲,共叙山河情”采访团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二团,见证了山西援疆教师冯雪良的奋斗足迹。2024年8月,长治四中的这名青年教师跨越千里走进二二二团子女学校,接过援疆前辈“接力棒”,将“启发式教学”融入课堂,以本土场景让知识鲜活;攻克技术难题,带领学生斩获兵团人工智能挑战赛一等奖。他既是学生物理课堂上的引路人,也是无人机社团的守护者。
作为晋疆教育协作的践行者,冯雪良通过“青蓝工程”传帮带,用专业与坚守搭建两地教育桥梁,在戈壁热土上书写着青年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课堂深耕 物理知识鲜活可触
冯雪良深知,援疆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而是先进教育理念与本土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初到二二二团子女学校,他没有因环境陌生而停滞脚步,反而迅速融入当地教育教学体系,将多年积淀的“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式课堂”等教学方法引入物理课堂,把抽象的力学公式、电学原理转化为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借助戈壁滩上的风力发电场景讲解能量转化,以无人机飞行原理串联运动学知识,让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鲜活可触。
“冯老师的课像‘魔法’,原本难懂的知识点,经他一讲就通了。”学生们的评价,是对冯雪良教学成果最直接的肯定。
为了以赛促研、以赛促学,冯雪良主动参与各类教育竞赛。在第二十三届兵团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他带领学生打磨科教制作项目,凭借新颖的设计思路和扎实的科学原理斩获二等奖。
在自我成长的同时,冯雪良从未忘记“传帮带”的责任。他加入了学校“青蓝工程”,与当地青年教师结对子,通过示范课、教学研讨、教案打磨等方式,毫无保留地分享教学经验。“冯老师带来的不仅是方法,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被帮扶教师李老师说,在冯雪良的影响下,他的课堂设计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率显著提升。
社团破局 点亮学生科技梦想
如果说课堂是冯雪良深耕教育的主阵地,那么无人机社团就是他点亮学生科技梦想的舞台。该社团是山西援疆教师的 “接力成果”——前辈郭为彬老师搭建起基础框架,冯雪良接手,让这份“科技火种”在边疆校园里越烧越旺。
每周一至周五课后、周六上午的操场上,总能看到冯雪良和学生们操控无人机的身影。2025年第二届兵团青少年人工智能挑战赛备赛期间,冯雪良带领学生进行了高强度集训与模拟比拼。“无人飞行器星际迷航”项目需无人机稳定维持150cm的飞行高度,可初始程序多次飞行后总出现偏差,即便联系供货商升级程序,仍未解决。学生离校后,冯雪良独自留在操场,反复调试参数、记录数据。他大胆突破既定程序参数,重新校准传感器灵敏度与飞行高度阈值。当无人机终于能稳定穿梭在模拟赛道的障碍间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最终,他们斩获该项目一等奖,他也获评“优秀指导教师”。
初心续航 奋力书写教育答卷
自2015年8月长治市与二二二团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以来,山西已累计投入逾100万元教育援疆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购置教学设备、开展教师培训。一批又一批像冯雪良这样的援疆教师跨越山海而来。
在冯雪良看来,援疆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场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他不仅延续前辈郭为彬的社团建设工作,还主动搭建长效交流平台:牵头组建“晋疆物理教学交流群”,邀请长治市10余名优秀物理教师加入,每月开展两次线上教研,分享教学案例与备考经验;去年年底,组织“晋疆学生科技手拉手”活动,让二二二团子女学校的学生与长治四中的学生通过视频连线,展示各自的科技小发明,两地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创新火花。
“援疆的核心是‘留下带不走的教育力量’。”冯雪良始终秉持这一理念。除参与“青蓝工程”,他还利用课余时间编写《边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案例集》,将教学中总结的30余个本土案例、12种实验改进方法整理成册,免费发放给当地的物理教师。案例集中的每一个素材都紧密贴合边疆生活实际,成为当地教师备课的“实用手册”。
如今,冯雪良已深深融入这片热土。闲暇时,他会跟着当地同事学习种植棉花,体验“从播种到采摘”的全过程;周末常去团场的老军垦家里做客,听他们讲述当年“戈壁变良田”的奋斗故事。这些经历让他对“援疆”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里的土地浸润着几代人的奋斗汗水,能在这里为教育事业出一份力,是我的荣幸,也是青春最有意义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