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9-23
太马赛场添助力 志愿服务显担当
2025-09-23 08版 奋斗者·正青春


  本报记者 刘家进
  
  9月21日凌晨2点,夜色如墨、万籁俱寂,中北大学校门口却格外热闹,一群身穿“克莱因蓝”志愿者服的大学生志愿者在此集结,即将奔赴2025太原马拉松赛的起点五一广场。作为其中一员,中北大学软件学院2024级学生张雪晴对即将开展的志愿服务满怀期待:“能为家乡大型赛事出份力,让全国各地的跑友感受太原的热情,是我期盼已久的事。”
  
  忙乱中慢慢适应了工作节奏
  
  凌晨4点,张雪晴抵达自己的工作岗位——位于35公里处的补给站。对于马拉松跑友而言,跑到这里通常会出现体力濒临极限的“撞墙期”,及时补给水分与能量至关重要。刚到站点,她便与其他志愿者迅速投入到布置工作中,搬物资、摆桌子、固定广告牌,他们分工明确,动作高效。
  因现场人员调配,张雪晴需独自负责一个饮料点位。这对于首次参与马拉松志愿服务的她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在没有同伴的帮助下,既要及时将瓶装饮料倒入纸杯、摆放整齐,又要在选手取用后迅速进行补充,还要兼顾为跑者呐喊加油。她暗暗给自己打气:“相信自己,一定行!”
  早上7点半,发令枪响划破长空,太马正式开跑,选手们如潮水般涌出起跑线,沿着迎泽大街一路奔跑,途经柳巷、迎泽公园、迎泽大桥等城市地标,向终点晋阳湖国际会展中心进发。很快,第一批跑友抵达35公里补给站,面对密集的人群,张雪晴开始时有些手忙脚乱,刚倒好的纸杯转眼被取空,她不停地拧瓶盖、倒饮料,连抬头为选手加油的时间都没有。
  但随着比赛的推进,张雪晴慢慢适应了节奏,可以提前预判人流高峰、分批次备好饮料、边补位边喊加油,动作越来越从容。“最难忘的是,当我们向选手喊‘加油’,他们回应感谢或挥手致意时,我心中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她说。
  
  感动中明白了马拉松的意义
  
  开展志愿服务期间,一队穿着特殊比赛服的跑友引起了张雪晴的注意,让她对马拉松的意义有了全新认识。这些跑友衣服背后印着被拐儿童的照片与信息,还有一行醒目的文字:“可能你身边的跑友,就是丢失的孩子。”
  “以前只在社交媒体或购物平台上见过类似的公益宣传,可当这些跑友真的从我眼前跑过,看到他们衣服上那些清晰的信息时,我才真切感受到,大家在用‘奔跑’为被拐儿童点亮希望。”张雪晴说,从组委会对补给站物资、医疗点位置的细致安排,到太原市民沿途自发呐喊助威,再到无数志愿者、工作人员的默默坚守,还有每一名跑友咬牙坚持展现出的体育精神,让她明白了,马拉松从来不是单纯的竞技比赛,它是人类挑战自我极限的舞台,更是一座城市传递温暖的缩影。“现在提起马拉松,我心里满是敬意,它藏着太多坚持与互助的故事。”她感慨道。
  
  服务中读懂了“被需要”的价值
  
  回顾此次志愿服务,张雪晴说最大的收获是读懂了“被需要”的价值:“在35公里处这个关键节点,我们递出的一杯水、喊出的每一句‘加油’,可能就是跑友坚持下去的动力。以前觉得‘奉献’是单向付出,现在才知道,服务他人时,我也在被激励着,而且在与其他志愿者的配合中感受到了‘友爱’与‘互助’的意义。”
  事实上,这并非张雪晴首次参与志愿服务。此前,她还担任过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山西赛区决赛的志愿者,参与“光盘行动”“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等主题志愿活动,还获得“全国高校计算机能力挑战赛优秀志愿者”称号。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她的组织协调能力,更坚定了她持续投身公益服务的决心。
  “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希望把所学知识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张雪晴表示,“未来或许能开发更高效的志愿者调度系统,或是更便捷的赛事信息管理工具,用科技的力量提升公益活动的组织效率和体验感,让更多人便捷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感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快乐,体会到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