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12345与110高效对接联动朔州现场会召开
本报记者 贺美晓
6月9日上午,全省社会公共服务联动暨12345与110高效对接联动朔州现场会议在朔州市市委会议中心召开。
朔州形成“四个一”联动模式
为快速有效处置突发警情,科学合理分流非警务求助,向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专业便捷高效的社会公共服务,朔州市公安局党委在朔州市委、市政府和省公安厅的坚强领导下,遵循“党委领导、政府牵头,公安主导、部门联动,高效运行、便民利民”原则,与朔州市行政审批局密切配合,扎实推进社会公共服务联动改革,形成了“一中心运行,一平台联网,一指令落实,一体化联动”的“四个一”朔州模式。
构建集约指挥“大格局”
早在2017年,朔州市公安局开始积极对接市政府应急办,由110指挥中心牵头,成立社会应急联动指挥中心,提供便民服务,探索分流非警务警情。
2022年,朔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朔州市社会公共服务联动工作管理办法》,召开推进会对此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投资4000余万元新建办公场所,设立社会公共服务联动指挥中心,与市综治中心、110指挥中心合署办公。打通部门壁垒,将110报警服务台、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委政法委综治平台、“雪亮工程”“数字城管”等系统联网运行。
其间,朔州市公安局汇集各方资源,划定接警频率较高的一级联动单位36家入驻指挥大厅值守,二级单位101家全天候在线值守。另外,吸纳当地开锁、电梯维保企业及蓝天救援队、越野e族等救援机构参与,形成专群结合、力量多元的联动单位矩阵。
今年以来,朔州市进一步完善“工作无壁垒、配合无缝隙”的对接联动机制,实现了平台互联互通、数据融合共享,形成了以联动指挥中心为枢纽,相关部门、单位合力处置的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工作格局。
跑出服务民生“加速度”
据了解,朔州市社会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从“快派、快处、快督、快结”四个方面入手,接警、派单、签收、处置、反馈、盯办、回访等环节全部明确时限。
朔州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对重点联动单位车辆、设备进行更新,硬件得到保障。
现如今,对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紧急求助事项,公安机关牵头,联动单位配合,第一时间就能进行处置。
完善督办考核“硬机制”
该中心实行“2+1”反馈督办制度。“2”即承办单位接收工单后,首次联系报警人了解情况,办结后,再次联系报警人告知结果;“1”即联动中心回访核实,如承办单位推诿扯皮、迟缓懈怠导致久拖未结,或群众对办理情况不满意,联动中心直接通知承办单位负责人,督促其立即检点,直至办结。
中心每月通报案件受理数、办结数、超期未办数、返工率、群众满意率等11项指标。通过督办事项、督导考核,实现了“有人管、管到底、管得好”社会应急联动大格局。
打通分流处置“关节点”
面对朔州市现有授衔民警少的困局,朔州市公安局党委以警情分流破题,“110”指挥中心接警后,将违法犯罪、紧急求助和警务投诉之外的158项非警务事项全部转12345处置。对性质不清、职能交叉、需多部门配合或求助事项不明的情况,“110”指挥中心进行先期处置。
据了解,2022年以来,朔州市分流非警务事项同比上升68.9%,基层民警得以从繁重的接处警任务中解脱出来。2022年刑事案件立案数、治安案件受理数同比分别下降 9.53%、18.75%。
筑牢群众身边“防护网”
社会应急联动工作运行以来,朔州市公安局党委整合市、区两级交警、巡警、特警980名警力,投资3000万元购置新型警用巡逻车30辆,摩托车、电动车145辆,构建 “塞上卫士”巡逻防控体系。巡逻力量“四班三运转”,遍布市区21个点位,便于就近及时调整警力。
据了解,2022年到现在,朔州市公安机关与联动单位合力处置寻人警情68起,找回失踪人员68名;处置挪车警情22919起、人员被困警情57起。共接有效警情12.5万起,分流非警务警情3.87万起,占总警情的31%,极大缓解了基层警务工作压力。处置重大突发事件42起,服务群众3254人次,抢救被困、受伤群众79人,服务各类市场主体158个次,挽回经济损失776万元。
目前,朔州市政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先后参观了朔州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朔州供电公司、朔州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受理中心、朔州市公安局北旺庄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