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4月15日
大同市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刘力源

精准操控无人机 用镜头探索光影之美


  本报记者 吕汉富 通讯员 李宏丽
  
  日前,在大同市高级技工学校工业机器人实训室内,该校工业机器人专业2024级1班学生刘力源正手持遥控器专注操控机械臂。
  从初中起了解并学习操控无人机,到用无人机镜头探索光影之美,展现桑干河数十种珍稀候鸟迁徙的画面,18岁的刘力源以独特的视角诠释着新时代大同青年的理想与抱负。
  
  初次结缘 喜欢的种子悄悄萌芽
  
  刘力源的姥爷是名摄影爱好者,收藏了大量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动物百态的照片。当时正读初中的刘力源去姥爷家玩儿时看到了这些精美的照片,内心深处喜欢与好奇的种子悄悄萌芽。
  在姥爷的书房里,刘力源第一次见到无人机,充满科技感的外观瞬间吸引了他。当姥爷熟练地操控无人机在空中灵活地穿梭、盘旋的那一刻,他心中对无人机的热爱被彻底点燃。此后,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去找姥爷,让姥爷教他操控无人机。而姥爷也十分耐心,从最基础的起飞、降落开始教起,一点点地讲解无人机的飞行原理、操作技巧。
  在姥爷的悉心指导下,刘力源逐渐掌握了无人机的基本操作,开始尝试自己操控无人机拍摄。虽然拍出的画面略显青涩,但他那份探索的热情却愈发高涨。
  进入大同市高级技工学校后,刘力源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加入了学校的无人机社团,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也有了更多深入学习无人机技术的机会。
  为提升技术水平,刘力源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无人机和摄影技术的相关资料,一一深入钻研。遇到不懂的,就向老师或社团里的学长学姐请教。社团实训场地上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一次次练习起飞、悬停、降落,力求每个操作都精准无误。
  在实际操作练习中,刘力源更是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他常常在拍摄场地一待就是一天,一遍遍地重复操作,力求拍到精美的影像。
  
  光影叙事 用镜头传递青春温度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刘力源开始尝试复杂航线。他不断通过模拟软件进行练习,反复调整参数,记录每次的飞行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尝试将AI算法融入拍摄,实现“智能构图”,让拍摄出的画面更加精美、独特。
  刘力源对摄影有着独特的理解和热爱,他的作品以自然与人文为主题,充满了对生命与生态的思考。每到春秋两季候鸟迁徙期,他就会格外忙碌。大同市云州区桑干河流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为拍摄到珍稀鸟类的珍贵画面,他频繁前往该地拍摄。有时候为等待候鸟出现,他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地等待几个小时,蚊虫叮咬也全然不顾。
  2024年候鸟迁徙期,刘力源前往桑干河拍摄多达二十余次。每一次拍摄,他都会提前了解鸟类的活动规律,选择最佳的拍摄地点和时间。他拍摄的《一家子》系列作品捕捉了白天鹅栖息的瞬间,展现了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图景。该作品不仅入选《山西摄影艺术年鉴(2024卷)》,更被国家、省、市级媒体广泛采用,覆盖超50万名读者和观众。
  
  技术报国 书写新时代青年奋斗故事
  
  刘力源将工业机器人的精准操控理念延伸至航拍领域。在拍摄过程中,他会像对待工业机器人操作一样,严格控制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和拍摄参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用独特的航拍视角为城市生态与自然生灵搭建起对话的桥梁,他的作品不仅是对大同生态环境的诗意礼赞,更成为城市文旅的“空中明信片”。“真正的航拍,不是俯瞰的高度,而是理解的深度,大同大不同,候鸟来证明!”刘力源说。
  刘力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产教融合、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学校依托工业机器人重点专业,构建“理论+实践+创新”培养模式。在理论教学方面,老师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知识,让刘力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实践环节,学校提供的先进的实训设备,让他有机会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在创新培养方面,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无人机社团、技能竞赛等活动,激发了他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刘力源表示,工业机器人专业教会他严谨与创新,而航拍则让他学会用人文视角观察世界。他希望自己能继续以“跨界者”的身份,在技术与艺术之间自由穿梭。未来,他计划深入学习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提升无人机拍摄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将工业机器人技术与更多领域相结合,拍出更多有价值的作品,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奋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