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职场,第一份工作有多重要
相机定格的瞬间,又一批毕业生的人生正要启程。求职之路各有烦忧,有人在投递简历和海量笔试中沉浮,有人握着数个offer(录用通知)仍不定去向。奔赴大城市还是回到家乡,选择大企业还是进入小公司,将就于没那么心仪的工作还是坚守初心,一个个看似对立的选择,都是横亘在毕业生眼前的分岔路口。
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有多重要?据记者观察,第一份工作的焦虑情绪有多重来源,包括对失去应届生身份、将来不容易跳槽转行的担心,以及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不确定性等。职场环境瞬息万变,青年人如何为踏入社会提前做准备?
焦虑与迷茫交织的求职季
校园招聘集中于春招和秋招,但毕业生的求职战线拉得更长。2025年6月毕业的学生,最早的一年前就投出了第一份简历。
今年硕士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的邓兴,从去年7月份开始投简历,目前为止拿到11个offer,由于担心选错方向,她拒绝了一些单位,持续不断地投简历和面试。她所说的方向,主要是看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岗位上,积累的技能是否具有可迁移性、行业本身是否为新兴行业。她解释,当前如果求职者没有校招生身份,招聘单位会非常看重求职者的经验,因此她担心,如果凭借校招进入一个不合适的行业或岗位,将来再做调整会很困难。基于这种认知,求职期间她一直比较焦虑,恨不得把未来所有的风险考虑在内,同时又觉得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邓兴坦言,找工作的焦虑还来自家庭和自己的高要求,“家人理所应当地认为,好学历自然会有好工作,但现在的情况比他们想得更加复杂。长辈和年轻人之间存在代沟,但是焦虑会传染”。
29岁的赵瑞敏从事求职咨询服务5年多,至今已经为3000多名求职者提供帮助。在她看来,毕业生面临的求职困惑具有共性:一是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找不到自身优势,对自己的认知不清晰;二是由于缺乏相应经历,投出去的简历根本无人问津;三是很多人不会写简历,简历上没有突出重点,体现不出竞争力。
“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但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赵瑞敏认为,很多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感到恐慌,犹豫不决才是阻碍发展的最大障碍,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是摸索出来的。
2024年从广州一所本科院校毕业的刘园,不到一年已更换过10家单位。她的专业是商务英语,10份工作跨了多个领域和岗位。她在互联网上分享了换工作的经历,意外找到了许多有着相似经历的小伙伴。有人正陷于难以忍受的工作不敢离职,询问她频繁离职是否会影响寻找下一个求职单位。有人问她如何写简历,面试如何反问。她发现,很多大学生其实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擅长什么,在网络的舆论之下,他们会越来越焦虑,陷入两难境地。
第九份工作的停留时间最久。这期间刘园接手并独立完成了多项事务,逐渐明确自己所拥有的技能和工作偏好,不再乱投简历,而是集中投递“人事板块”下的工作。
然而,在这4个月内,她经历了职场霸凌,遭遇同事莫名的恶意,负面情绪累积之下身体产生了不良反应,医院告知她有焦虑情绪的倾向,她还拨打过心理援助热线。为了身体健康,她再次提出离职。
离职次数虽多,但刘园自认每次都算“和平分手”,因此下一份工作需要找前公司了解她的情况时,直系领导也能配合背调。刘园表示,不是所有企业都在求职者毕业入职后就为其缴纳社保,这一操作反过来让毕业生无压力跳槽——因为一旦缴纳社保,就会失去应届生身份。
求职路上,刘园表示心态一直在波动,但她越来越坚信,当意识到身处一个“有毒”的环境里,或是无法长期接受工作内容,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去寻找更多的机会。
目前,刘园已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干了1个月,她表示,以前,压力来自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工作、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现在的压力来自如何把新的工作干好,“全新的领域还有很多未知”。写下每一段离职经历,刘园也提醒自己,以后如果还碰到类似的情况,不再将就入职。
提前准备,把试错成本“前置”
在校期间,赵瑞敏曾有4段实习经历,涉及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大型事务所。她建议在校生尽早在实习实践中试错,减少纠结于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她解释,实习对于毕业找工作的意义,一方面是学生尝试过一些岗位,能更了解自己和就业环境,“就像学习游泳,没下水的时候感到很害怕,下了水之后发现脚能着地,就没那么紧张了。在对自己和社会的触碰摸索中减少求职的焦虑感”。
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学生能更清楚要从哪些方向努力。赵瑞敏常以自己的实习经历为例,为在校学生讲述如何在实习岗位中获得个人的成长。
例如,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商家运营期间,她的本职工作就是线上录入线下商家的信息。不想局限于简单的工作内容,她在录入工作之外,根据后端平台的功能使用情况,思考如何帮助产品经理优化平台功能,“这个过程就相当于做产品运营的事情”。同时,通过这个岗位,她接触到销售、产品、研发、财务等其他岗位,“我就可以摸清业务链条,知道品牌方在做什么”。她认为,实习期间,只要把思维打开,是有机会去延展工作能力的,“闭塞住你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2020年硕士毕业后,赵瑞敏没有进入任何一家单位入职,而是选择自己创业。她表示,过往的实习经历为她积累了足够多的求职和市场观察经验,在接受求职咨询中,她也通过不断学习,链接不同的行业和从业者,了解多个行业的新鲜情况,为咨询者提供求职帮助。产生一定影响力之后,她曾受到地方电视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些公益组织的邀请,作为职业规划比赛评委或求职咨询的导师,提供相应的帮助。
在5年的求职咨询中,赵瑞敏接待的来访求职者越来越倾向于追求稳定性,求职偏好从互联网、快消企业转向央、国企和银行。她接触过一些考上公务员之后却抑郁的人,“有人花了3年考上了,上班1年出现躯体化症状,手发抖、全身僵硬、呕吐恶心。这条路就不适合他”。在她看来,职业路径选择要符合自己的特质,虽然市场是动态变化的,但不能忽视自己本身的兴趣、一味求“稳”盲从择业,要想真正稳定,需要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通过行业研究和培养大局思维,提升职业竞争力。
能力和通用技能才是职场中最为关键的
26岁的邓凯元专职于求职咨询和自媒体内容创作,2023年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从外企的市场部门到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再到宠物鲜食店运营,辗转了不同的职业岗位。几次跳槽的经历,他认为是 “焦虑和新鲜感”在驱动。“大厂与中小厂之间存在正常的人员流动,岗位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跨界人才越来越受欢迎,能力和通用技能才是职场中最为关键的”。
退休前曾在北京一家制造业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20余年的张进,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多所高校的职业指导师。她表示,从用人单位的角度,部分单位会询问毕业生的待业原因,且更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同时,用人单位会看重求职者的离职次数,考量离职原因。这也是部分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感到焦虑的原因。
张进把职业规划辅导比喻成网络导航仪,“现在要出发了,你得告诉我你的出发地是哪里,这是了解你的基本信息和能力;目的地是哪里,即你到底喜欢什么类型的工作;还要告诉我你打算怎么去,才能更好地匹配路线,最后选择哪条路,还是靠自己做主”。她强调,职业规划不只是面对就业,它还关乎一个人未来如何生活和学习,建议应届生应抓住应届生身份求职的优势,提前做好求职准备,通过实习、参加比赛、参与项目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定位和喜好,了解市场环境的发展。
张进提到“胜任力模型”,具体而言,是指求职者需要了解某个岗位的工作职责、素质要求、知识体系、技能要求和发展路径等内容,从而对标自身对于该工作岗位的胜任能力。她强调,面试是双向选择的过程,求职者要借此机会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比如面试官中可能会有这个岗位的领导,你就通过对方的谈吐判断是否你敬仰的、佩服的,他是否在持续学习中”。
刚毕业时,如果确实没有找到正式工作,张进建议可以先找一份实习,提升职场能力。进入某个岗位,她也建议不要局限于本部门或者本组织,要打开视野,了解整个行业和市场,乃至竞争对手,如果将来要跳槽到更喜欢的工作,可以借此积累能力。
10年来,在为近百所高校的学生作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过程中,张进感受到大部分学校愈发重视学生的就业辅导,但有些学校的职业辅导课程并不能真正为学生解决问题,会导致学生认为就业指导没有用。
刘园记得,毕业前,学校虽然有相关的课程开设,“但很多上就业课的老师,其实没有在市场上就过业;此前在外就业过的老师,因为就业市场每年都在变化,他们也没能准确地提供学生所需要的就业指导”。邓凯元也表示,有些高校在所能提供的求职指导上已经尽力了,但对学生来说还不够,“给所有人上的课,不太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不同方向的具体情况”。
张进也接触过很多教师、辅导员,他们在听完求职课程之后眼里放光,向她请教如何深入帮助学生就业;也有学院在每次就业指导课程之后,具体详细地分析就业情况,并邀请张进针对性地指导宿舍长等学生骨干,调动每一个可调动的群体。张进建议,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真真正正落到实处。
(应受访者要求,邓兴、刘园为化名)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