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4月09日

“红色引擎”点燃青春信仰


  本报记者 郭丽菲
  
  近日,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初一年级全体师生以一场跨越时空的研学之旅,将思政课堂“搬”到历史现场,通过红色教育与文化浸润的双重实践,开启一场关于信仰、责任与传承的精神洗礼。
  “15岁的刘胡兰,用细密的针脚缝制布鞋,在识字本上书写憧憬,在生死关头以‘怕死不当共产党’的铮铮誓言诠释了青春价值。”走进刘胡兰纪念馆,师生身临其境感受刘胡兰革命故事背后信仰的力量。
  馆内陈列的史料与照片,将刘胡兰从少年投身革命到英勇就义的历程一一呈现,当看到刘胡兰英勇就义的照片时,许多学生潸然泪下。
  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开启一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号召学生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用行动诠释“强国有我”的担当。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周涛勉励学生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国命运,是对先烈最好的致敬。”
  现场,学生代表发出铿锵的青春誓言予以回应:以家国情怀为墨,绘就青春奋进图景。
  转赴平遥古城,师生在青石板路与明清院落中探寻晋商文明的密码。
  日昇昌票号博物馆内,泛黄的账本、斑驳的算盘无声诉说着“汇通天下”的传奇,创新式的防伪密码体系体现出跨越百年的商业智慧与诚信为本的商业文化。在协同庆·中国钱庄博物馆,研学导师讲述了晋商通达天下的深厚底蕴与鼎盛辉煌,引导学生们感受晋商诚实守信的精神,晋商以信立业的品格正是中华文化“义利共生”的缩影,课本中的“诚信”二字也在这一刻具象化。
  一日研学,双重淬炼。刘胡兰纪念馆的红色基因与平遥古城的文化根脉,共同构筑起新时代德育的立体课堂。当思政教育走出教室,当历史从文字跃入现实,学生们不仅触摸到民族精神的筋骨,更在“红色引擎”驱动下,将“小我”成长与“大我”使命紧密相连。此次“行走的思政课”,以红色文化铸魂、以晋商智慧培根,让青春誓言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愈发嘹亮,激励新时代青少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芳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