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乡”伴绘新篇 双向奔赴向未来
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吉园园
7月2日至8日,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20余名师生组成的 “蒲公英”志愿服务队奔赴长治市潞城区成家川村,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乡村沃土上书写了“科技赋能、文化润心、服务惠民”的动人篇章。
扎根乡土启新程
抵达成家川村后,服务队与成家川村村支书进行了深入座谈。电气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杨栋杰表示,安全是一切活动的前提,更是服务乡村的底线,要求队员们“沉下身子、虚心学习”,将专业所学与乡村需求紧密结合。成家川村村支书则分享了成家川村近年来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成果,特别提到“村网共建”项目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为服务队后续工作指明了方向。
座谈会后,队员们迅速行动,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共话农事;走进农家院落,帮老人喂羊、陪孩童踢球。在与村民的相处中,队员们发现,村里部分老人行动不便、生活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留守儿童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存在认知盲区,将此作为后续精准服务的切入点。
“第一次感受到锄头的分量,才明白‘粒粒皆辛苦’的深意。”一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但更让我触动的是村民们的质朴——他们会把刚摘的黄瓜塞给我们,会主动教我们辨认农作物。这种双向的奔赴,让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科技赋能解民忧
7月3日,服务队在教师申世琦的指导下开展了“科技下乡”专项行动。队员们化身 “技术小管家”,携带万用表、电烙铁等专业工具,走村入户检修家电。
“这个电饭煲加热不均,可能是温控器故障。”“电热水壶底座漏电,必须更换。”在申世琦的耐心指导下,队员们成功修复茶吧机、电饭煲等小家电15台,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
维修过程中,队员们敏锐发现部分家庭存在电线裸露、电器超期使用等安全隐患,随即开展了“安全用电小课堂”,向村民讲解了防触电、火灾预防等知识。这种“维修+科普”的模式,不仅帮村民解决了实际问题,更播下了安全意识的种子,对乡村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情暖桑榆润乡情
7月4日,服务队兵分两路,分别走进康谐敬老院和成家川村独居老人家中,开展了“敬老助困”志愿服务。
在敬老院,恰逢雨后,队员们拿起扫帚清理了院落中的积水,随后与老人们围坐聊天,倾听他们讲述艰苦岁月的奋斗故事。他们还精心设计了互动游戏,让平日寂静的敬老院充满欢声笑语。
在83岁的王奶奶家中,队员们发现老旧的水管锈蚀严重,当即粉刷翻新。王奶奶看到焕然一新的管道,眼角泛起泪花。
此次活动中,服务队累计为20余户老人提供了生活帮扶,修复老化电路3处、清理卫生死角10余处。正如队员小李所说:“我们不仅要改善老人的居住环境,更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这才是‘敬老’的深层意义。”
歌声嘹亮传薪火
夜幕降临,服务队与村民共同举办了主题晚会。《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经典旋律响起,大家跟着节奏拍手,现场交织成欢乐的海洋。82岁的老党员张爷爷激动地说:“孩子们唱得好,唱出了咱们中国人的精气神!”晚会尾声,大家合唱了《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在星空下久久回荡,成为乡村夜晚最动人的注脚。
这场文化盛宴不仅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纽带。正如杨栋杰在总结时所说:“文化润心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出火花,才能真正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
队员们还建立了“线上技术咨询群”,承诺为村民提供长期的家电维修指导;与村小学达成协议,计划开展“科技启蒙”系列课程;还与当地合作社对接,拟在秋收季节开展“智慧农业”设备维护服务。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输血’而是‘造血’。”带队教师吉园园表示,“我们要把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让青春在乡土中扎根、在奉献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