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实践助力乡村发展
本报记者 赵云云 通讯员 冯嘉懿
近日,山西科技学院融媒体中心“融光绘晋,青行筑镇”暑期社会实践团16名师生,深入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巴公镇、大阳古镇,以“智”“净”“旅”“匠”为线索开展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助力乡村发展。
在丹河现代农业产业园,“组培室育苗+炼苗棚过渡+大棚繁育”的全流程自动化管理模式让师生眼前一亮:智能喷灌、温控系统实现精准调控,从种子激光筛选到恒温育苗全程机械化;果蔬谷产业园的连栋温室大棚里,黄瓜、西红柿依托智能光照、水肥一体化系统全年无间断生产;更巧妙的是,园区通过光伏发电转换电能,让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在巴公镇北堆村,师生开展了“红色教育+晋善净美”专项行动。大家走进孔祥桢革命事迹陈列馆,参观了《晋豫边区抗战形势图》、孔祥桢用过的煤油灯等,感悟革命岁月;聆听该村党支部书记介绍,依托“三清三提”工程,村里完成了2.3公里道路绿化,建立了垃圾分类处理长效机制,“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环保流程结合“宜绿则绿、宜花则花”原则,让村庄焕发新颜。
大阳古镇有 “中国古城镇活化石”之称。在这里,张家大院为典型的清代晋商民居格局,主院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屋顶坡度舒缓,檐角铜铃随风作响。照壁上的“渔樵耕读”砖雕,暗含通漕运、收山货、稳农业、育人才的商道智慧,让师生惊叹不已。
非遗剪纸工作坊里传承人剪出的“龙凤呈祥”等图案、铁艺馆工匠创新开发的迷你铁壶等文创产品、馔面作坊中老师傅展示经“三揉三醒”工艺制作的面条,吸引了师生的目光。
5天的实践,师生以脚步丈量沃土,用镜头记录变迁。从电商直播间到非遗工坊,从红色基地到智慧农田,他们既是观察者,也是传播者。他们还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短视频,传播创新经验,在乡村沃土上,点亮了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