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6月27日

鲜为人知的“北岳”长城

●吕行


  “中国五岳”中的“北岳恒山”,仅是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以南4公里处的一小段山岭,而它真正的面孔是包括“北岳”在内的一条雄伟山脉。它东起太行山脉,西接吕梁山脉东侧的芦芽山、管涔山、云中山,其最西端是宁武县阳方口。恒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几乎横陈于晋北大地中央。其主体长约200千米,其中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峰就有108座,海拔2016米的“北岳”根本不是山脉主峰。
  恒山山脉位于祁(连)、吕(梁)、贺(兰)山字型构造的东翼。高纬度、高海拔的站位让它轻易拦截了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这导致恒山及其周边区域的年降水量被常年稳定在400毫米左右。而400毫米等降水线正是农牧交错带的标志。
  在人类历史上,文明间的交流主要有贸易、和亲、朝贡、战争这几种主要模式。当前三种模式未能建立与各利益方综合实力相称的平衡架构时,总有一方会诉诸战争来解决问题。因此,宜农宜牧的农牧交错带就成为农耕和游牧文明竞相争夺的焦点。中国历史清晰地显示:作为生产力相对先进的农耕定居民族,要想防范移动能力强悍的游牧民族,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划地而守。于是,长城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它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几乎重合。
  我国历朝长城的建设总是随着降雨带而南北游移。但无论怎样变化,处于晋北的恒山山脉始终是我国国防的重点。恒山山脉界于山北大同——桑干河盆地与山南忻州——定襄滹沱河盆地之间。敌人一旦突破恒山天险,则意味着:向南,可以从容进入汾河流域的一系列盆地,继而居高临下直扑以古都洛阳为核心的中原腹地;向西,可以叩潼关、掌控关中以及古都长安;向东,则能越过太行径直攻击古都北平,继而占领华北。这三条线路对于古代中原王朝可谓步步惊心、凶险无比,因此,恒山山脉成为能准确测量中原王朝国力和活力的试金石。
  对恒山山脉的经略,最早来自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他倡导的汉族主动“胡化”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位列强国之林。那时,赵国在阴山山脉一线修建了外长城,又在恒山到黄河岸边构筑了一道内长城。这种以阴山山脉为“外边”,恒山山脉为“腹里”的阶梯式军事部署,奠定了中国北部边疆国防规划的基础。国祚仅25年的北齐,为了备御北方柔然,皇帝亲自监工在恒山赵长城的基础上修建长城达7000里。到了北宋,尽管朝廷并未再修长城,但恒山一直是宋辽对峙的疆场,成为爱国将领“杨家将”活跃的舞台。
  在公元16世纪与17世纪交替之时,农耕民族武装力量再一次返回阴山。新生的大明和元军残部在恒山两侧广袤的农牧交错带展开了艰苦的拉锯战。在取得控制权的第一时间,朱元璋就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展开了对恒山山脉的武装。今天的人们可以用卫星图清晰地识别在恒山山脉的一些区域内,数条长城时而平行、时而交叉、时而并线的壮观图景。
  值得注意的是,恒山长城并非以连续不断的墙体展现于世。古人直接把高峻的山体和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用作长城主体,充分体现了“用险制塞”的智慧。大多数时候,恒山长城只是在隘口两侧制高点建造军堡和墩台,只有在地势平漫之地或核心要道两侧才构筑连续的墙体。2009年,国家首次明长城资源调查认定,墩台之间就算没有墙,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也都计算在长城总里程之内。这便是对“恒山就是长城,长城就是恒山”这个历史地理概念的准确理解。
  (选自《文史月刊》2021年第八期 责编:贾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