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畔精灵
●袁秀兰
客居在岭南的这座城市,我常去住地附近的图书馆看书。路上要经过一条溪水,绿色的溪水被溪堤温柔地拥抱着。溪堤由青石砌成,溪水的护栏是用加工过的各种形状的石条和石柱砌筑的,上面雕刻着简单的菱形花纹。有桥连接溪水两岸,桥边的护栏石头上还雕有莲花和祥云的装饰。溪畔的路面是用长方形石板铺就,被岁月的脚印打磨得光滑细腻。溪畔两旁各有一排树,左边是一排木棉树,外加几棵芒果树和几棵溪畔白千层树;右边是一排小樟树,其间还点缀着羊蹄甲树、鸡蛋花树与黄花铃木。溪畔边的花池里栽种着桂花树、三角梅、龙船花和长着绿色叶瓣的鹅掌柴等。鹅掌柴,俗称鸭脚木,每次看到它我都觉得有点好奇。它的每个复叶通常由七至九片小叶组成,呈伞状排列。不过,具体数量可能因品种、生长环境或植株状态而有所差异,幼嫩枝条可能仅有五片小叶,成熟枝条偶尔多达十片,甚至十二片。有趣的是,整株植物的总叶片数无法精确回答,因为植株会持续生长新叶,数量随时间变化。
在这片如诗如画的溪水之畔,最让我为之心动的是白鹡鸰。它们身形小巧,羽毛黑白相间,小小的身影总是出现在这片溪畔,活跃在人们的视线里。它们宛如一群俏皮可爱的小精灵,时而在水边跳跃,时而在空中翻飞,为这片溪畔增添了不少生机。查阅资料后才知道,白鹡鸰是一种臀部异常灵活的雀形目小鸟,它们跳出的舞蹈以优雅洒脱、严肃活泼著称。在我国中北部地区,它们是夏候鸟;在华南地区,它们是留鸟;而在岭南、海南等地,它们是冬候鸟。白鹡鸰以波浪形的飞行线条和独特的叫声,展现出它们是文艺鸟中数学最好的鸟儿。与其他持续努力飞行的鸟类不同,它们在低谷时奋力振翅获取飞行动力,到达一定高度后滑落,循环往复。白鹡鸰也被称为张飞鸟,因为它们有重情义的性格,传说中如果同伴有难,它们会及时相救,而且不离不弃。
它们是木棉树上最殷勤的赏花客。我常看到它们飞到木棉花的树上,从这棵树飞向那棵树,从这朵花蹦到那朵花,绒球似的身影在花苞上轻轻摇晃。有时候它们也会在干净光滑的石板路上走走停停,歪着黑豆般的眼睛,远远地打量着从溪畔走过的人们。有时它们会振翅飞起,精灵般的身影轻轻掠过,小扇子一样的羽翼衔起一丝丝微风,留下几声清亮的啼鸣,飞向远处。它们的行为简约低调,以质朴之情成就备受瞩目的关怀。溪畔是白鹡鸰的餐桌,溪水中裸露的拦水坝也是它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路过水坝的小银鱼,它们总能灵巧地叼走。有一次,两只白鹡鸰落在拦水坝中间的位置,随着水的晃动翩翩起舞,仿佛在跳一支水波上的芭蕾。风儿把花瓣吹到溪畔,它们便飞过来啄食,每一步都带着警惕的停顿,翅膀好像半张着,随时要准备起飞。这些溪畔小精灵仿佛不知疲倦,每一次邂逅都让人心头涌起一份感动和暖意。这些小生命穿梭的身影已成为时光里最鲜活的注脚,它们为所有平凡的日子染上了生动的色彩,将溪畔的晨昏编织成一幅生生不息的画卷。它们就像跃动的春天,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起守护着溪畔的过往与明天。不知不觉,这些小精灵已成为我的一个牵挂,朝朝暮暮。